春节前后,人民日报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四川等地震灾区,采访灾区群众度过的第一个冬天。连日来,中央主要媒体对灾区群众安全过冬和灾后重建进行了充分报道。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灾区干部群众的自立自强,让人感动不已。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处处温暖处处春。
人们还记得,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周密安排、做好规划,扎实搞好受灾群众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要确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
人们还记得,去年十月,全国各地掀起了“捐衣被、献爱心”热潮。棉被厂车间,工人加班加点赶制棉被;各地街头,人们争相捐赠衣被;通往四川灾区的道路上,一辆辆满载棉衣、大米、菜和油等过冬物资的大货车,成为一道道风景;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在藏历新年到来之前,也把他们的深情厚谊送到地震灾区……
踏冰雪、顶寒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干部走村串户,帮灾区群众铺被褥,上门板,挂灯笼,贴春联。细致入微的关爱,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奏响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心相映的和谐乐章。
四方爱心涌动,八面真情相牵。亿万人的自觉行动,亿万人的火热情感,传递到一排排板房、一座座新居,温暖了北川羌寨,融化了汶川雪岭。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充分显现,并在隆冬的灾区丰富升华。秋风起时送寒衣,送的是党的阳光,送的是战胜灾难的信念和力量,送的是春天的希望。
猝然降临的自然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精神和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面对灾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共克时艰,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家园毁了,省对县、市对镇的对口支援重建迅速展开;工厂倒了,各地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待建,一批批孩子被送往全国各地就读;冬天来了,凝聚着全国人民爱心的过冬物资源源不断送到灾区……正如一家外国媒体所言:“中华民族在震灾中表现出的团结、合作和奉献,历史上少见”。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遭遇困难,面临考验,但灾区大地洋溢的温暖情义、呈现的感人场景让我们坚信,伟大的民族精神、优越的社会制度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将成为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动力。
冬去春来,一排排永久性住房在灾区拔地而起。人们正在齐心协力,力争把灾区早日建成 “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新家园,让下一个冬天更加温暖。在冬天里感受温暖的人们,也必将满怀信心和勇气,迎接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