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谱写民族团结和谐乐章—云南民族团结启示录(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谱写民族团结和谐的华美乐章
——云南民族团结启示录(下)

    新华社昆明3月3日电(记者 伍晓阳)云南不仅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也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的少数民族仍然居住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过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生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云南省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政策。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兴边富民,巩固祖国千里边疆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国界线长约4060公里,边境一带正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边疆地区发展关乎国家形象与人心向背,让边疆地区兴旺富裕起来,既是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乡瑶家山村王纳碑,是位于中老边境的一个瑶族聚居自然村,全村有26户104人。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王纳碑瑶家人仍然在极度贫困中苦苦挣扎,稀稀疏疏的几十间茅草房湮没在荒山坳里,见证着王纳碑瑶族人的艰辛与困顿。

    而今走进王纳碑瑶族山寨,崭新的砖瓦房、平坦的水泥路首先映入眼帘,电视机、太阳能、摩托车等家电和车辆进入寻常百姓家,处处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王纳碑村的惊人巨变得益于云南一项工程的开展——兴边富民。

    2007年11月,王纳碑“兴边富民示范村”项目开工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新盖了26套安居房,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修筑水泥路1200多米,建成科技文化活动室70平方米,还修建了一块篮球场。如今,王纳碑村已经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目标,村民人均有粮42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186元。

    抚今追昔,王纳碑村民邓学林满怀感激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帮助我们盖房修路,手把手地教我们抛秧、施肥和打农药,改变了我们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瑶家人是知道感恩的,党和政府的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王纳碑村的巨变是云南“兴边富民工程”受惠地区的缩影。云南省民委主任王承才介绍,2005年2月,云南正式启动实施“兴边富民工程”,3年内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4亿余元,实施通水、通电、通路、安居、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村卫生室等项目,使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2008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新3年“兴边富民工程”,计划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107亿元,实施投入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温饱安居、产业培育、素质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生态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办好沿边公路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电力建设等30件实事。

    扶持7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有7个不到10万人的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怒、独龙、德昂、阿昌、基诺、拉祜和普米族,这7个民族总人口仅约23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有的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从深山密林中把他们寻找出来,才为世人所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基诺山是基诺族的聚居区。基诺族是1979年我国最后确定的第56个民族,人口仅2.2万,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基诺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103元。改革开放以来,基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近日驱车走进基诺山,平坦的柏油路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直通乡政府,摩托车穿梭在柏油路上,两旁盖起了许多两层的楼房。在乡政府工作的刘祖宏告诉记者:“10年前我到基诺山工作,当时集镇上还没有几座房子,仅有的一家餐馆食客寥寥无几,大米、蔬菜等必须依靠外地运进来,要是菜贩有一两天没来,集镇上就要断炊。”

    多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基诺山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兴修水利,扶持发展茶叶、橡胶、旅游等产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显著提高。如今,基诺族已经宣布整体脱贫,农民收入接近云南省平均水平。基诺山巴飘村的周腰说:“农民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彩电,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基诺山的沧桑巨变受益于云南扶持7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政策。云南省民委副主任岩秒介绍说,仅在最近3年,云南就投入7.75亿元,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407个自然村予以重点扶持,使这些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云南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群体——尚未确定族别的莽人和克木人。其中莽人居住在中越边境的深山密林中,人口仅618人;克木人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里,人口仅3165人,都处于极度贫困中。

    莽人和克木人的贫困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和云南省经过深入调研,在去年出台了全面扶持莽人和克木人发展的整体计划。岩秒满怀信心地说:“省委、省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帮助莽人和克木人整体脱离贫困,达到当地中等以上生活水平。”

    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村寨展新颜

    滇西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一个德昂族寨子叫“上帮村”,顾名思义就是“上海帮助的村子”,这个特殊名字的背后有一段故事——

    上帮村位于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全村40户185人,原来居住在交通偏僻、信息闭塞、远离生产基地的帮外老寨,多数人住在低矮的茅草房中。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帮外老寨几年前搬迁到320国道附近的现址,按照传统的习惯,寨名也改成了帮外新寨。

    2006年,帮外新寨列入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的项目村。在上海市的帮助下,帮外新寨修起了进村的弹石路,建成砖木结构的德昂民居33户,有37户农民家建起了沼气池、节能灶和卫生厕,发展茶叶套种澳洲坚果170亩、香蕉种植100亩,村民的生活水平一年胜过一年。为了表达对上海的感激之情,村民一致同意把寨名改为“上帮村”。

    云南省民委经济发展处处长徐畅江介绍,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仅1.78万人,分布在云南德宏等地22个乡镇80个自然村,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为了响应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大决策,2005年底,上海帮扶云南德昂族列为“十一五”沪滇合作的重要内容,从第二年开始正式实施。双方明确提出:通过5年努力,使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当地中等以上。

    对口帮扶3年来,上海市共投入资金2230余万元,实施了4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等257个项目,重点改善了德昂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帮助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当地教师、医生和农民提供相应培训。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德昂人就把上海帮助修建的路叫“上海路”,还有的村寨把名字改为“沪东娜村”。

    云南省民委主任王承才说:“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在全国开创了由发达城市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的先河,通过合作还动员了上海各宗教团体、医院和一些企业开展援助活动,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德昂族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链接
· 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在云南元阳举行
· 云南抗旱保春灌投入5300多万元 调水5亿多立方米
·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