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50年
一部话剧见证的跨越:从“不准出生的人”到人民艺术家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记者 刘江、胡星)40多年前,一部反映西藏农奴悲惨命运的话剧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被改编成歌剧、京剧、豫剧、楚剧、越剧、河北梆子以及著名电影《雪山泪》等。
这部名为《不准出生的人》的话剧,于1964年由西藏话剧团创作演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民主改革前旧西藏的黑暗历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藏族儿女形象。
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参演这部话剧的演员,全都是农奴或者农奴的子女,用现任西藏话剧团副团长洛丹的话说就是:“他们自己表演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西藏话剧团开始复排这部经典之作。由此,无数被岁月淡忘的记忆浮出水面。关于这部话剧,以及演员所经历的传奇跨越--由受人蹂躏的农奴成长为备受尊重的人民艺术家,都重归人们的视野。
首轮演出盛况空前
话剧《不准出生的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西藏民主改革前,一对农奴恋人--扎西与央金在庄园主珠玛和朗色活佛的百般阻挠下不能完婚,扎西再三苦求,道出了央金怀有身孕的实情,扎西因此被剜去了左眼,央金腹中的孩子成了不准出生的人。万般无奈之下,扎西和央金把一对刚刚出生的女儿送给铁匠格桑夫妻才逃过一劫。朗色活佛对美貌的央金百般凌辱,逼其投河自尽。铁匠格桑为救央金与管家发生了冲突,逃离家园,格桑的妻子受牵连被施以酷刑身亡。管家把两个孩子交给扎西抚养,想把孩子当诱饵来诱捕格桑。扎西与女儿天天见面却不能相认。西藏民主改革后,经历无尽苦难的扎西,在诉苦大会上发出“我要把珍贵的哈达亲手献给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声……
1964年,由王颖编剧的这部话剧在北京公演。
虽然当时这部话剧是用藏语演出的,现场观众都要戴着耳机听配音了解剧情,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喜爱。当年在剧中出演朗色活佛的原西藏话剧团团长索朗绕登回忆说:“剧场里不停地响着掌声、哭声和笑声,我们每天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不准出生的人》后来在拉萨演出了近20场,每场都座无虚席。从黑暗的旧生活里被解救出来的人们,内心深处的爱与痛在观剧过程中被深深触动,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或哭或笑。激动的观众冲到台上把哈达戴在演员脖子上,泣不成声地说:“你们把我们的生活搬到舞台上表演给我们看,你们真了不起!”
这部话剧在全国掀起一股巨大的“西藏热”,一时间各省话剧团纷纷排演《不准出生的人》。该剧还被改编为多个剧种,甚至印成连环画,成为当时最红的剧目之一。
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不准出生的人》自1964年首演后,还曾于1978年复排。今年的复排,将是其第三次与观众见面。
洛丹认为,首轮演出的艺术高度是难以企及的。因为当年的演员们拥有特殊的经历,他们都是农奴或者农奴的子女,谙熟那段生活,能深切体会并准确把握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
剧中主角扎西的扮演者旺堆,也是著名电影《农奴》中主人公强巴的扮演者。旺堆的老家在现在的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奴,所以,旺堆一出生就成了小农奴,常年忙于劳作,但到头来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后来,听说当上僧人就不愁吃饭,于是旺堆冒着被领主抓回去毒打的危险逃跑了,当上了僧人,但生活依然困苦。直至解放军到了拉萨,旺堆的命运才发生质的转变。他先在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学习,后来被招到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毕业后进入西藏话剧团,成为第一代藏族话剧演员。
艰难的被奴役的生活,使旺堆对农奴压抑痛苦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令他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农奴形象。
演员们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们对具体场景之下的人物关系有深刻体会和准确把握。比如农奴跟主人讲话的分寸,贵族言行不一的表面下真实的心理逻辑。在《不准出生的人》中扮演反面人物朗色活佛的索朗绕登,把一个虚伪、阴险、毒辣,性格复杂的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因为表演太过真实、成功,他在日喀则演出时,团里的人要把他和饰演管家的演员藏起来,以躲避因入戏太深要上台殴打他们的观众。
索朗绕登9岁时在拉萨的贵族家当佣人,过着衣食无继的底层生活。因为不堪忍受主人的凌辱,他在20岁的时候冒险逃跑,参加了革命。40多年后,他仍然深深记得当时强烈的感受:“从此不用再为饿肚子发愁了。”
从一无所有的奴隶变成一个真正的人,没有谁比他们对新旧对比的感受更强烈的了。团长说,“如果没有对过去旧生活的恨,没有对党、对新生活的深厚感情,他们能演得那么打动人心吗?”
艺术家的名誉最令人珍惜
多年来,国家曾先后送5批西藏话剧团的藏族演员到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专业培训,他们后来都陆续成为话剧团的骨干力量。
与旺堆和索朗绕登一起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的第一批29个西藏学员,基本不会讲汉语,藏文也不会写,很多都是半文盲。虽然基础薄弱,但他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勤奋努力。
索朗绕登回忆说,学校老师很严格,训练他们学习芭蕾、形体、台词、小品、独幕剧创作。他记得,为了练功,旺堆竟然把很重的铁块放在大腿上。
学成后回到拉萨的青年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和演出中。他们曾乘坐东风卡车,带着简单的行李到遥远的阿里等地为农牧民演出《不准出生的人》。没有灯光、舞美,就在露天,他们把话剧的魅力带给边远地区的观众。
因为出演过强巴和扎西,旺堆成为十分著名的藏族演员,2007年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他有着众所周知的倔脾气,但团里的人们都叫他“爸爸”,这是藏族对所尊重的男性的称呼。
当过团长的索朗绕登忘不了在《不准出生的人》演出后,走在街上,总有人对他笑着指指点点:“看啊,那不是朗色吗?”那种倾慕和尊重是他一生的骄傲。
新版《不准出生的人》计划于3月底与观众见面。这部话剧将主要在中小学和大学上演,重点面向青少年观众。团长说:“要让我们年轻的一代知道,历史是永远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