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呼声合乎情理得到支持响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 金旼旼 谢鹏)在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开幕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观点,并专门撰文予以阐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近日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类似言论。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美元资产储备国。在全球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发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呼声自然合理、不容忽视。这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知名经济学家的支持。

    周小川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周小川进而建议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特别提款权定价。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也表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应当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近日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当份额出资不足以解燃眉之急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启动发行债券方式,中国将参与认购。

    中国官员的上述建议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以及知名经济学家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斯基也认为,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建议。

    俄罗斯总统助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30日说,俄罗斯与中国在有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上“立场相近”,两国都积极支持逐渐采用“超主权储备货币”。俄方还表示,“超主权储备货币”建议已获得巴西、印度、韩国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委内瑞拉财政部长阿里·罗德里格斯30日也表示,面对美元走软和美国经济不稳的状况,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型货币来替代美元进行国际结算。

    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领导的一个联合国专家小组日前呼吁,使用一篮子主要货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成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改革的一部分。斯蒂格利茨在回应周小川的建议时说:“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是改革的最快途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世界需要远离单一国家货币储备体系。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美元本位制,美元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和本国利益需求。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美元的发行机制更应受到约束。

    美国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为了拯救本国金融行业及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不断向市场输入美元流动性。这导致了美元汇率近期的大幅波动,给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很大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邹平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如果一种货币汇率具有高度波动性,那么它就很难担当国际储备货币。从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相对黄金明显贬值,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建立国际货币新秩序,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长期来看,不能再维持当前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改变由一个主权国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由一个主权国家央行决定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而全世界被动接受的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建议并不是要在短期内取消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并且,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任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措施也都是不现实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关于建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国并未要求取代美元。

    从长远看,全球需要建立不依赖于美元的新国际货币体系,但从现实看,美元崩溃会导致全球经济硬着陆,反而影响世界各国的利益。并且,美元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还与美国经济和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这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市场选择过程。

    因此,周小川指出,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新华国际时评:携手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

    新华社伦敦3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国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蔓延,呼吁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声音不绝于耳。很多国家已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大局,切实进行协调与合作,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才有可能实现。

    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应对危机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关系到全球金融稳定和防止类似危机重演,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担此任。只有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尽快走出危机,并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体系。

    实际上,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很多国家一直都在利用不同场合呼吁团结合作、共克危机。从华盛顿金融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和欧盟春季峰会,与会者均强调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并就此进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当然,合作应对危机不应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面对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灾难,如何尽快把呼声转化为切实举措,实现有效的团结与合作,对于扭转危局至关重要。这需要有全球大局意识,需要克服利己主义倾向,特别是发达国家,作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更应表现出顾全大局和通力合作的政治意愿。

    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制定、金融工具创新、投资产品评级、会计审计和有关信息发布等,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防范危机重演,发达国家显然应承担自身的责任。

    建立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还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过去金融体系一大积弊就在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代表性,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纠偏机制。随着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相应的知情权、话语权和代表权也应得到扩大,这也有利于通过合作进行全球金融风险管控。

    保护主义是合作应对危机的严重阻碍,应予以坚决抵制。过去的教训表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危机,反而可能成为加剧世界经济困境的“毒药”。在当前的严重危机中,各国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是建立彼此间互信与合作的必要前提。

    4月2日,涵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将在伦敦举行,旨在商讨重振全球经济和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措施。危机越重,团结合作就越显必要,人们期待着与会领导人能够利用这次峰会进一步展现合作精神,以便就全球经济脱困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重要问题达成共识。

    资料图片:2008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

王岐山在《泰晤士报》发文阐述中国政府原则立场

    关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增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

    中国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支持IMF增资,愿与各方积极探讨融资方式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主张IMF按照权利与义务平衡、分摊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筹集资金。

    在增资规模上,要考虑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外汇储备资金性质和形成、积累过程以及本国经济安全对其依赖程度的巨大差别。简单以外汇储备多寡确定出资规模既不现实也是不公正的。详细>>>

周小川撰写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详细>>>

委内瑞拉积极回应中国创造新型国际储备货币建议

    新华社哥伦比亚麦德林3月30日电(记者 尹南 赵晖 胡红蕾)正在此间出席美洲开发银行第50届年会的委内瑞拉财政部长罗德里格斯30日表示,面对目前美国经济不稳定状况,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型货币来代替美元进行国际结算,他表示愿意就此与中国进行探讨。详细>>>

印尼支持中国提出的有关创造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

    新华社雅加达3月28日电(记者 李晓渝)据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28日报道,印尼中央银行表示支持中国提出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创造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以减少市场对某一国家或某一经济体货币的依赖性。详细>>>

 
 
 相关链接
· 委内瑞拉积极回应中国创造新型国际储备货币建议
· 人民银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积极开展货币互换
· 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货币互换框架协议
· 印尼支持中国提出的有关创造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