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西藏发展三个主要障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崔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指出了西藏发展面临的三个主要障碍。

    一是发展的成本障碍需要克服。报告指出,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虽然西藏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发展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此外,西藏的经济发展还面临巨大的社会成本障碍。如何排除非经济因素,尤其是分裂势力对西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西藏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解决。报告认为,虽然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力图缩小西藏的城乡差距,并且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这一差距总体呈缩小的态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城乡差距仍比较突出。

    三是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需要提高。报告指出,从纵向看,以藏族为主的西藏人口的人力资本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这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一个突出问题。

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李菲)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西藏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

    报告显示,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区文盲率在95%以上。为尽快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力度,并大力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

    报告称,西藏除了积极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外,还利用内地相对较好的办学资源在内地办学。1985年以来,内地18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教育资金达到5.76亿元,支持西藏改建幼儿园、中小学300多所。

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陈菲)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报告指出,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交通险阻,运输方式主要靠人背畜驮。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在西藏自治区进行的第一项大规模建设,就是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中修建四川和青海两省通往拉萨的公路。此后,又相继投资建成了新藏、滇藏、中尼等干线公路。

    报告显示,2008年底,西藏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公路里程达到5.13万公里。西藏农村公路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缓解了交通对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活跃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农牧区与城镇均衡发展。

发展“硬道理”成就了西藏农牧区新貌

    新华社拉萨4月1日电(记者涂洪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运用最新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当代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状况。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报告赢得了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也一再证明:发展是成就今日西藏农牧区新貌的“硬道理”。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中期,西藏各地城镇面貌发生的变化让人记忆犹新的话,近年来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则令人印象深刻。”报告中的这句话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得到了有力印证。青岛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副书记于洋说,作为西藏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日喀则市对农牧区的投入大大增加,农牧民生活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日喀则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33元,同比增长17.8%。

    于洋说,2004年以前,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民要想快速增收可谓难上加难。如今,在“科技兴农”的战略引导下,日喀则市先后引进苦荞保健茶开发、高产奶牛养殖、藏野猪繁殖等一大批农牧科技新技术。其中争取国家投资900余万元,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了种草养奶牛项目,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协会已发展奶牛养殖户810户,奶牛饲养规模达到3400头,年实现总收入达1600余万元,纯收入400万元,为项目区5600人人均增收700元。

    经济发展了,住房、卫生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近年来日喀则市先后投入资金2.2亿元,让2467户、1.64万农牧民住上了藏式“小别墅”,约占全市农户总数和农牧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自2006开始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日喀则市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75410人,参加率99.7%,覆盖率100%。

    确布雄乡坚孜村农民同珠平措因为脑外伤住院,这期间共花费了5.4万元。“要是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只能在家里熬着。”同珠平措说,“现在‘新农合’给我们报销了5.3万元,我们只承担了1千元,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对西藏农业生产方式这样概括:“西藏农业作业基本实现了由‘二牛抬杠’向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主任洛桑丹巴对此深有体会。

    他说,以前犏牛(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品种)是藏族人最为倚重的耕牛,年轻人婚嫁时常常以犏牛作彩礼或者嫁妆,而现在全村一共有10多辆小型拖拉机,2000多亩耕地基本实现了机耕,犏牛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

    洛桑丹巴说,实行民主改革50年来,设兴村人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近年推行了安居工程,贫困户建房最高能拿到45000元的补贴,现在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房子。1967年以前,村里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现在已经出了好几个大学生。设兴村红土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年办起了不少砖厂,农闲季节很多村民去砖厂打工,每天收入30元到50元不等。有的农户买了卡车跑运输,年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西藏农民在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通嘎村党支部书记阿努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这位农奴的后代从1989年开始办采石场,先后跑过运输,种过大棚蔬菜,现在住上了400多平方米的二层藏式小楼,家里还有一辆三菱越野车。

    阿努说,这两年政府大力推行的安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给农区老百姓的生活带了崭新的变化,但生产发展仍然面临着“小农经济”的制约,“一家一户的力量太分散了,农民找市场的能力也不足”。

    从去年开始,由阿努牵头,通嘎村成立了鸡业养殖合作社,目前全村已有40多户入社家庭,养殖规模超过3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到拉萨市区,为了节省交通成本,合作社还集资购置了30多辆农用运输车。

    “合作社的效果非常好,去年产值达到了近百万元,老百姓的生产风险小了,收益大了。”阿努说,“今后村里发展各类产业都会选择‘抱团’,把好资源、好人才集中起来,照这条路子走下去,村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

 
 
 相关链接
·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民主改革引领幸福路
· 光明日报刊发署名文章 纪念西藏农奴解放日设立
· 人民日报:“西藏农奴解放日” 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
·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全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