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南三亚4月28日电(记者孙彦新、朱鸿亮)满载着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首次护航任务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海口”号导弹驱逐舰28日顺利返回三亚某军港。
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参谋长杜景臣少将说,首次护航行动中,开创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首次组织水面舰艇、舰载机和特种部队多兵种跨越大洋联合执行作战任务;
首次全程不靠港远洋长时间执行任务,刷新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连续航行时间和航行里程、舰载直升机飞行架次和飞行时间的记录;
首次与多国海军在同一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开展登舰交流与信息合作;
首次持续高强度在远离岸基的陌生海域组织后勤、装备保障,积累了远洋综合保障经验;
首次在国外港口通过商业化模式组织基地式后勤保障;
首次利用民船为远海编队运送补给物资;
首次全方位检验了航行、靠帮、直升机、小艇多种补给方式;
首次在大洋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视频传输和对其他船只伤病员进行医疗等人道主义救助。
此外,首批护航编队创造了编队不靠港补给海上持续保障61天最长记录,创造了战斗舰艇不靠港海上持续保障天数最长的记录。
记者了解到,首次护航行动中,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丹麦、印度、英国和希腊等20多个国家的军舰,采取甚高频、灯光信号、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及时通报了海盗船只动态和海空兵力活动区域等信息,共与外军舰船互致电子邮件300多封;与美盟151特混编队指挥舰“拳师”号两栖攻击舰、欧盟465编队指挥舰希腊“普萨拉”号护卫舰进行了指挥员之间的登舰交流,相互了解了在亚丁湾执行任务的行动原则和行动方式,进一步交流了海盗活动的视频图片资料、判别海盗船只的有效方法和处置海盗船只的成功经验,协商海空协同、情报互通的具体方法,达到了及时掌握当面海区情况、保障兵力行动安全、提高护航效率的多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