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已审议通过 两年内建成
新华社四川映秀5月8日电(记者姜琳、葛素表)记者8日从映秀镇镇政府了解到,由同济大学和东莞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经审议通过。一个全新的映秀镇将在两年内全部建成,计划总投资为20亿元。
据映秀镇党委书记周全福介绍,新映秀将是一个集中展现藏羌文化的旅游集镇,届时将“家家做旅游,家家有商贸”。老百姓不仅能住进新房,而且能有谋生之道。同时作为“5·12”大地震的震中,新映秀又将整体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抗震减灾示范区”。
出于群众安全考虑,映秀在重建时将楼房一律控制在四层以下,一般住房在三层左右。建筑材料和工艺都将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确保能抗八级地震。整个集镇人口规模将控制在5000人左右。
据了解,新映秀的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其中对口援建方东莞市将支援7个亿,广东省财政将统筹5亿至8亿元。就特殊单体而言,映秀中学由中组部用特殊党费支援,映秀小学是深圳证监局直接援建,医院也是东莞市负责建设。
就群众最关心的住宅建设,周全福说,按平均每间房100平方米来算,除去国家补贴,群众每户需要自负7万元左右,即一平方米700元左右。虽然有优惠贷款政策,但当前确实有一些群众承担住房费用上存在困难。当地政府将尽量帮助他们解决谋生和创收问题,确保受灾群众能高高兴兴住进新房。
映秀镇196户农民迁入永久性住房
新华社映秀5月8日电(记者姜琳、葛素表)记者8日从映秀镇镇政府获悉,截至5月6日,受灾最为严重的地震核心区映秀镇,已有196户农民告别板房,迁入永久性住房居住。
据映秀镇镇委书记周全福介绍,截至5月6日,映秀镇老街村、黄家村、黄家院村应重建的421户中,已完成279户,有196户农民已迁入永久性住房居住,另有130户在建,还有12户因工程建设影响,暂未开工;张家坪村105户农房重建已全部完成;渔子溪村新村建设正在土地征用的收尾阶段,5月将正式动工。
此外,映秀镇农村道路已恢复通车,农村供电已全面恢复。集镇范围外的五个村临时用水管道已全部接通到农民家中。
据了解,映秀镇下辖七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根据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方案,老街村、黄家村、黄家院村、张家坪村等四个村将在原地重建,房屋将全部使用钢结构;位于半山腰的渔子溪村则将在原址重新进行规划,打算建成映秀富有藏族特色的“帽子”;其余全部群众将住进城镇里。
映秀镇镇委书记周全福告诉记者,避开断裂带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后,映秀镇可规划面积仅0.74平方公里,一些群众不太理解,还想住回原来的山里。另外,由于集镇内需要完全封闭重建,将有1000多户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尚未制定解决方案。目前,映秀镇政府正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借鉴其他地区震后重建经验,以解决重建与过渡之间的矛盾。
新映秀:学校、医院、百姓居住点选址最安全
新华社映秀5月8日电(记者葛素表、姜琳)新映秀的建设将本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和百姓居住点放在最安全的位置。
这是汶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映秀镇党委书记周全福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的。
周全福介绍说,映秀镇要科学重建立足长远,总体设计方案四川省政府目前已经通过,单体设计方案将于5月底通过。因为处于地震断裂带,在建筑物的走向上要选择顺着地震断裂带的方向。
周全福说,新建的映秀镇城区的人口规模将控制在5000人以内,本着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原则,所有房子层高在4层以下,局部四层,以三层为主,确保原来映秀镇的原住户居住。把百姓的安居放在第一位,原来从都江堰搬来的一些企业原则上要搬回去。
为保证新映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周全福说现在映秀镇规划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请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建筑大师进行设计。
周全福说要争取“让映秀的一草一木都能抗八级地震”,把建筑上国内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工艺用在映秀的重建上,把映秀建成我国的抗震救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