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 崔静)在汶川地震发生1周年之际,中国红十字会8日在京通报全国红十字系统一年来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援助救助情况,并表示力争在明年底前基本完成所有灾后重建援助项目。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苏菊香介绍,灾后重建阶段,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已确定首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36.5亿元人民币,确定项目包括修建57786户民房、497个学校、544个卫生院、1576个卫生站及部分康复中心、敬老院、福利院、村民活动室、集镇饮水工程、备灾仓库等。
截至目前,超过80%的民房、超过50%的学校和卫生院已经开工,42%民房和30%卫生站已竣工,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我们争取今年入冬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全部完成;争取今年秋季开学前大部分学校完成重建工作;争取明年年底前所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基本完成。”苏菊香说,地方各级红十字会也在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确定的援建重点,分别通过对口支援,定点捐建、认建等方式,积极援助受灾地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作为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地震发生初期的紧急救援阶段,向灾区紧急调拨和采购帐篷13万余顶、棉被12万余床、衣物35万余件、蚊帐170万顶和粮食近6480吨;紧急派遣6支医疗队和2支心理救援队赶赴灾区,据不完全统计,紧急救援队累计治疗伤病人员2万余人次,巡诊3千余人次,进行各类手术180余台。此外,各省红十字会共派出107批紧急救援队,37批心理救援队,为灾区近23万群众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援服务。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紧急协调安排德国红十字野战医院和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医疗队180余人来华开展救援工作,接待台湾红十字搜救队和医疗队赴灾区开展搜救和医疗服务工作。
在过渡安置阶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根据灾区需求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投入5亿多元人民币为过渡性住房配套兴建学校和诊所,为四川彭州灾区援建了27所约3万平方米的过渡性中小学校。
审计显示:
中国红十字会救灾款物管理总体良好
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红十字会8日公布审计署对其作出的《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审计报告》,报告称,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已向汶川地震灾区拨付款物及立项安排资金144亿元,救灾款物管理总体良好,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据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苏菊香介绍,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红十字系统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共募集捐赠款物达191亿元,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募集款物165亿元,国外及港澳台红十字会、红十字组织共募集款物26亿元。目前已向汶川地震灾区拨付款物及立项安排资金144亿元。
为了确保所接收的捐赠款物全部用于抗震救灾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监管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捐款管理使用的通知》等多个文件,规范红十字系统的款物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苏菊香说,审计署于2008年12月25日发布的《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审计报告》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进一步建立健全捐赠款物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积极采纳审计建议认真整改,救灾款物管理总体良好,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为更好地向捐赠者和社会各界作出反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近期还印制了《爱的丰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名录(第一期)》,以使捐赠者详细了解善款使用情况。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将分期印制和公布后续恢复重建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