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刘奕湛)《慈善(公益)文化与公民认知》课题成果9日在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们普遍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是其责任和义务。
据了解,发布会上共发布了《当代中国青少年公益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慈善认知与行为研究报告》和《中国媒体的慈善报道研究报告》三份研究成果。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强调指出,加强新形势下对慈善公益文化理论的研究,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表明,国家越是进步,改革越是深入,社会发展越是需要和谐文化,越是需要壮大慈善公益事业。而在不断优化和改善的环境中,最受益的应该是我们的下一代。
对青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全国6137名14周岁至28周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在他们眼中,影响其公益行为最为直接的是家庭和同辈群体,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公益状况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发展国家的公益事业有良好的愿望,但认为目前的公益环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而他们的行为也亟须进一步引导。
对民营企业家的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行为,大多数企业家热心公益。企业家公益慈善行为动机呈多样化特征,但总体上态度理性、作风踏实。同时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大多是零散的,具有随意性、应急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对媒体慈善报道研究报告显示,多年来媒体对慈善(公益)行为的报道力度逐渐增强,在报道社会突发事件的相关慈善(公益)行为,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力度强大,在传递慈善(公益)信息、弘扬慈善(公益)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