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断裂大地上坚强绽放的康乃馨-献给地震灾区母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5月9日电(记者江毅)这是记者在地震灾区遇到的四位普通女性。她们既为人女,亦为人母亲。如同你我的母亲一样,她们臂膀柔弱,身躯单薄,但在饱经家园毁灭、痛失亲人的苦难之后,她们仍然以中国女性、伟大母亲特有的坚韧,维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如同历经风雨后一朵朵洁白的康乃馨,绽放在灾区的各个角落。

    5月8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武都村的汉旺板房学校,学生们把献花献给妈妈。母亲节即将到来,汉旺板房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收到了社会捐赠的康乃馨,送给自己的母亲,向她们献上节日的祝福。新华社发(程洁 摄)

    “再苦再难也要和女儿在一起”

    60岁的王兴秀个头只有1米5左右,我看到她的时候,她正拎着一个大口袋走在北川县任家坪板房区的路上。大口袋有她一半高,老人几乎是拖着前进,口袋里的羌族手工艺品是她和老伴的收入来源。

    老俩口在北川中学对面摆了一个羌族手工制品的小摊,一双手工编织的草鞋可以卖15元。这间铺子白天做生意,晚上就是老两口睡觉的地方。这是怎样的一间“铺子”啊--只有8平方米,除了背后的墙,四周都是用塑料布围起来的,连门都没有。一块木板白天用来摆摊,晚上放下来就是床。可就是这样一间铺,一个月租金也要300元,王兴秀租了3个月,除了第一个月外,赚的钱连租金都不够付。

    今年五一期间,来北川的人比较多,小摊的生意也比平常要好。王兴秀就盼望着来北川旅游的人多一点,小摊的生意好一些。这样,她就可以在这里多陪陪自己的女儿。“再苦再难也要和女儿在一起。”老人说。

    王兴秀的女儿吴红今年37岁,同样也是一位母亲。大地震夺走了她的婆婆、丈夫和儿子,唯一的小女儿住校,平时板房里就吴红一个人。

    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记者给她发去短信:“生活还要继续,您还年轻,要振作啊。”吴红很快回了短信:“请你放心,我不会辜负大家的。”

    “女儿苦啊。”一说起自己的女儿,王兴秀老人就止不住泪水,“吴红平时一个人住在板房里,白天忙村里的事,连饭都不能按时吃。晚上一个人在房里哭,想老公,想她的儿子。那娃儿学习很好,又听话,村里多少人都羡慕,吴红想一次就哭一回。”

    地震后,吴红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旅游公司,最近一直在往绵阳市区跑。王兴秀说,吴红想通过这个公司,帮着村里10多位没有工作的妇女找到活干。有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人找她说事,她可以一直说到忘记吃饭。

    吴红在安县安昌镇给公公租了一间房住,租金每年600元。王兴秀说,为了低保的事情,公公跟吴红发过脾气。本来按照她公公现在的情况,是符合低保标准的。公公让吴红给自己办,但吴红觉得很为难,自己是村干部,村里那么多困难的人还等着解决,给自家公公办怕引起群众误会。公公气得大骂:“你吴红当个官了不起了?我75岁了,想吃个低保你都不给办。”

    王兴秀的老家在北川禹里乡,从禹里到擂鼓镇坐车需要60元钱,有一次为了省钱,她和老伴徒步翻山走到曲山镇,这一走就是一天,有时候实在累了,62岁的老伴就背着她走一段歇一段。“一个老头背着一个老太婆,路上的人看到了都在笑。”王兴秀是笑着说这段话的,但记者听在耳里,心里充满了酸楚。

    临走时,记者掏出100元钱要买王兴秀的手工制品,老人腼腆地不好意思和我讲价。我随便拿了点草编的瓶子和拖鞋,老人在一边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望着老人拎着大口袋蹒跚远去的单薄背影,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母亲的身影,同样瘦小的身躯,当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端着卖衣服的纸盒子奔波在街头,泪水止不住涌入我的眼眶,同样的善良,同样的慈爱,同样的坚强!

 

    5月8日,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武都村的汉旺板房学校,学生们拿着康乃馨准备回家送给妈妈。母亲节即将到来,汉旺板房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收到了社会捐赠的康乃馨,送给自己的母亲,向她们献上节日的祝福。新华社发(程洁 摄)

   “我还要带着一家老小把日子过好”

    马开兰的家住在安县高川乡的场镇上,这里被群山环抱着,地震中损失惨重。

    记者见到马开兰的时候,她的身上穿着一件宽大的旧西服,这是她遇难的小儿子的,地震后马开兰就一直穿在身上,舍不得脱下来。

    地震一周年之际,马开兰家唯一的变化就是一层在建的新房,这是在她家倒塌房屋的废墟上原址重建的。马开兰家原来的房子只剩下一座两层的楼梯间,一楼被当做了厨房,二楼是小儿媳陈小辉住的地方。陈小辉告诉我:“本来公婆不同意我住楼上,怕危险,但实在没地方住了,我又不能让老人住楼上。我年轻,地震来了能跑快一点。”

    这个家庭仍然在困境中挣扎,建房的材料一部分是从自家废墟上拆下来的,其余的全部是从各个老板那里赊回来的,建房的钱欠着还没给,家里还有20万元银行贷款,是马开兰小儿子生前做生意时欠下的。

    从一楼的窗户往里看,灶台上放着一碗炒好的黑木耳肉片。陈小辉告诉我:“今天房子上梁,这个荤菜是请木匠师傅的,平时我们就是弄点洋芋煮饭吃。”马开兰的丈夫杨朝财带着我去看楼梯间旁边老两口住的窝棚,这里只有5平方米左右,四周是用砖块垒起来的,光线从各处缝隙中透了进来。

    4月的山间依然凉意侵人,杨朝财告诉我:“去年春节后因为农房重建才搬回来,这棚子挡雨不挡风,好在现在天气要转暖了。”杨朝财指着床上的铺盖说:“亏了共产党的政策好啊,这些铺的盖的全是发的,我们冬天全靠这些才没有冻死。”

    陈小辉的儿子今年4岁,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家里正在重建房屋,孩子被托付给了附近的亲戚。马开兰、陈小辉一个星期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去亲戚家看自己的小宝贝。

    “小家伙特别聪明,特别喜欢粘着我。”马开兰眼角的泪花还没擦干,笑纹已在嘴角浮现:“长大了肯定有出息,我们房子建好后就马上把他接回来,不然我和他妈都会想死的。我要带着一家老小继续把日子过好。”

    临走的时候已到午饭时间,马开兰家连一张饭桌都没有,一台地震中报废了的洗衣机他们一直舍不得扔,放平了就是饭桌。他们留我吃饭,记者却不敢再给这个家添一点负担,而又感觉无法离开。于是,记者一行人来到附近的菜市场,买了桶食用油,扛了袋米,和一些猪肉,这点东西不可能给这个家带来多大的帮助,可我们只能做到这样。

    东西送到马开兰家的时候,全家人都挽留我们,一定要让我们吃了饭再走。见到我们不肯留下,陈小辉急匆匆地跑进厨房,拿出一块腊肉,黑黑的肉上已经长了白色的霉菌。陈小辉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家里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您别嫌弃,这肉拿回去洗一下,味道还是很好的,我们一直没舍得吃。”

    那一刻,眼泪差点又一次流了出来。

 
 
 相关链接
· 川港未来3年助万名地震伤员康复并培训千名医生
· 苍山依旧在青草又还青:地震一周年灾区重生故事
· 汶川地震一周年: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 银行业已向地震灾区发放灾后重建贷款2000多亿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