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14日电(记者张兴军、桂娟)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日。河南省在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兰考县举行纪念活动。肃穆的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们会聚于此,追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
焦裕禄,这位以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闻名全国的已故模范人物,他的事迹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在目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再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
“焦书记,俺来看您啦”
千百年来,黄河多次在兰考县境内决口改道,形成出了名的“三害”:风沙、盐碱、内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县的粮食亩产仅有一百来斤,人们食不果腹、苦难深重。
上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他拖着患有肝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同严酷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即使病痛发作甚至直不起腰,他仍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最终病死在工作岗位上。临终前,他对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松柏苍翠、柳丝低垂,2米多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庄严肃穆。从松柏中拾级而上,已有大批的祭奠群众将焦裕禄墓团团围住,大家自觉地绕着汉白玉石棺凭吊。
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眼含泪花,用颤抖的声音喊道:“焦书记,俺来看您啦!”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们,迈上阶梯的脚步加快了,绕着石棺的停步了,准备离开的留步了……
焦裕禄去世后,其事迹经过媒体报道,随即引起巨大反响,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党员干部的好榜样。他那种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被称为“焦裕禄精神”。
45年来,人们对焦裕禄的怀念一直没有停止。据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张继焦介绍,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每年都有近40万人次。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而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兰考县葡萄架乡农民王洪伟说:“群众无论是过上了好日子,还是有了困难,都会想起‘老焦’。在兰考人心目中,‘老焦’并没有死。”
“焦裕禄是个标杆,我们要见贤思齐”
45年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各级领导干部,成为一面飘扬了近半个世纪的鲜艳旗帜。
在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稚气未脱的少儿。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睹物思人,观者无言,却禁不住唏嘘不已。
魏治功是焦裕禄之后的第13任兰考县委书记。今年3月9日上任第一天,即带领全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各单位负责人拜谒焦园。他说:“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杆,我们要见贤思齐。”
焦裕禄并不仅仅是一个战天斗地的英雄。女儿焦守云说,父亲生前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二胡拉得尤其好。“只是到了兰考后,因为环境所限,使得他没有时间、条件和心思来做这些。”
焦守云说,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只工作了470多天,但时至今日,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家仍然怀念他。“我觉得最关键的有两点,就是他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
今年4月份以来,河南省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同时决定今后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换届时,都要组织新班子到兰考接受教育。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表示,当前提出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很有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性。他说:“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需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具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敢干敢闯、真抓实干的作风。”
“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
来自山东泰山的一家公司经理牛明证每年清明都要前来祭奠焦裕禄。他说,时至今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一方面说明当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大家对“人民公仆式”干部的呼唤和期待。
郑州大学教授、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周文顺表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焦裕禄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涉及反腐败、干部作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思考。
“和焦裕禄时代相比,今天的干部不但要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还要同侵入自己肌体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斗争要艰苦得多。”周文顺说。
今年76岁的刘俊生是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的新闻干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焦裕禄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他说,从焦裕禄去世后人民的深切哀悼和纪念,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呼唤焦裕禄,再到21世纪的今天深情缅怀焦裕禄精神,这并非偶然现象。
“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人民呼唤焦裕禄,是在呼唤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刘俊生说,“虽然45年过去了,这座丰碑依然屹立不倒,这面旗帜也依然在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不过时。”
焦裕禄烈士墓45年共有1800万人祭扫
新华社郑州5月14日电(记者张兴军)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45周年纪念日。记者从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获悉,45年来,先后前来祭扫焦裕禄烈士墓、参观焦裕禄事迹展的观众达到1800万人次。
据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张继焦介绍,焦裕禄去世至今,每年都有大约4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祭扫焦裕禄烈士墓、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其中还有一些不远万里而来的海外华侨。
为了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纪念馆经过重新改造升级,增加了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提升了展示效果,并于今天正式开馆。
焦裕禄纪念馆封闭改造后开始对外开放
新华社郑州5月14日电(记者桂娟)经过5个多月的封闭改造,融入更多现代技术要素的焦裕禄纪念馆提升改造竣工,于5月14日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改造竣工后的焦裕禄纪念馆正门木质包厢,古朴典雅。其总体仍为回廊结构,主体由序厅、展厅、贵宾厅和放映厅组成。序厅中央立焦裕禄半身铜像。
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是该馆的主体部分,展出内容包括“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5个部分,展出版面、照片、油画等300多幅,实物、遗物90余件。
焦裕禄纪念馆始建于1966年,先后经过3次改建、扩建。此次改造前的焦裕禄纪念馆于199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落成。
为改变焦裕禄纪念馆展示手段落后的局面,迎接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纪念馆于2008年12月封闭改造,并向社会征集焦裕禄遗物。
闭馆改造期间,焦裕禄纪念馆收集到焦裕禄遗物,宣传焦裕禄事迹的书籍、报刊、画册、影像资料及其他物品300余件(册)。
时代需要焦裕禄精神
新华社郑州5月14日电(记者张兴军)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日。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汇聚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追忆他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一名基层干部病故45年后,他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强烈共鸣,说明当今时代党和人民仍需要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需要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全在于他身上鲜明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0多天,却给兰考找到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这源于他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源于他亲自“嚼馍”感知“味道”的扎实作风。这种科学、求实的作风,任何时候都是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锐利武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学习焦裕禄这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扎实作风。
和焦裕禄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衣食住行都不再像他那时那么艰苦,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有如地震和旱涝灾害、金融危机等。战胜这些挑战,离不开吃苦受累,有时甚至会遇到危险,依然需要焦裕禄那样的艰苦奋斗精神。
保持良好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始终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学习焦裕禄精神,也是新时期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的需要。
45年过去了,焦裕禄就像一座丰碑屹立不倒;焦裕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