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4日电(记者王希)记者4日从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论坛”上了解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和备案,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水平。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孙安军透露,为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法规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出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成果作出明确规定,为各地历史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深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备案管理、保护措施、监督管理等具体操作办法。
孙安军表示,保护规划将全面覆盖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省要加大对保护规划的审查力度,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水平。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首先要摸清家底,明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的基本信息,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整治措施。要明确保护范围内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内容,不能只重视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而忽略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
他强调,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陆续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成果进行备案审查,凡不合格的规划要重新编制。保护规划没有备案的,“十二五”期间的专项经费将不予安排。
专家认为:名镇名村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保存其历史功能
新华社上海6月4日电(记者王希)旅游资源同质化、空间存在超负荷、商业发展失控、居民社会结构变异、周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镇生活消失……针对我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中的种种误区,正在上海金山枫泾古镇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论坛的专家4日指出,名镇名村的保护必须重视保存其历史功能,维护原住居民生活的延续性。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都有保存文物丰富、保持历史集中的特色。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王景慧认为,名镇名村发展中存在着大规模运动式的拆迁以及“人房分离”――将原有村镇改造为新社区或高档休闲天地等不太恰当的做法。
王景慧说,有的地方拆真造假,文化价值、遗产价值丧失了,实际上丢掉了真古董。对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王景慧建议,应该政府主导、市民参与、动员社会,渐进式改善。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表示,对城镇遗产物质环境的“留存”只是保护的第一阶段,更高层次的目标是使其合理发展并融合到城市的运转机制中,回归到城镇生活的真实性中去。他表示,应该维持古镇原来的功能及活力,考虑城镇的综合发展,不主张居民外迁,变成一个专供旅游的景点。
据了解,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143个名镇的代表围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坦率的交流,并形成了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枫泾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