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课改”后的高考:向多元化的人才选拔靠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艾福梅、崔清新、吴晶)高考即将来临,全社会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今年我国将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高考,这种改革对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及选拔究竟成效如何,引人关注。

    今年将有辽宁、天津、福建、安徽、浙江5个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省市第一次进入“新课改”高考,加上以前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5省区,共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高考。与以往高考不同的是,实施“新课改”高考的一些地区将尝试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作为多元化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认为,这种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尝试体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规律。

    在这种尝试开始前,高考一直背负着“应试教育始作俑者”的骂名。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手段和工具,成为教学内容的决定因素、评价教育的终极结果,也成为“唯分是举”观念的元凶。近年来,围绕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争议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高考。

    戴家干指出,目前,高考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证明的、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我们正在大力推动高考改革,使高考从单一标准下的考试功能转向为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服务。

    我国正在普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正是遵循这种评价理念,让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而且要有过程性的、形成性的、诊断性的评价,多方位考察学生的个性和长处,引导学生向最适合的方向发展。

    宁夏是我国实行“新课改”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宁夏教育考试院院长戴冰清说,“新课改”在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使教育从“为考试服务”回归“为学生服务”的本质。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教师王俊昌说,“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

    去年,宁夏已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了“软挂钩”,即在现有录取模式的基础上,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

    然而,记者在对宁夏一些中学的走访中也发现,不少高考考生和家长虽然对高考增加综合评价环节表示欢迎,但也同时对其可行性和客观性流露了担忧。

    王俊昌说,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未在高考录取中发挥太多作用。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希望综合素质评价真“硬”起来,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使这种评价不“掺水”。

    戴家干表示,我国正在加紧建设国家级题库,从技术手段上解决高考的“评价”。同时还在进行“成绩报告单”试点,加强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评价标准。

    虽然“新课改”后的高考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质疑,戴家干表示,多元评价会降低一次性选拔考试的权重,逐步将并不应该由高考承担的责任剥离,从而使高考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选拔,最终有可能使高考的功能正确归位。

    对于人口众多、教育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并非朝夕之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强调,“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必须配备制度性保障,确保高中学校在对考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定时,做到公正、诚信和透明。

    据了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计划招生数629万。虽然录取机会相比上年有所提高,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仍被广大考生视作“华山一条路”。

 
 
 相关链接
· 公安部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认真做好高考安全保卫工作
· 福建:需回避的高考考点工作人员要办理专门手续
· 吉林省公安厅交警多策并举保证高考中考顺利进行
· 北京:九项措施全方位为高考考生提供出行服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