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科技战线攻关甲型H1N1流感:科学力量战疫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用科学的力量迎战疫情
——我国科技战线开展甲型H1N1流感攻关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4月中下旬起,源自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也令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疫情的我国政府和人民再次绷紧了神经。面对又一种人类知之甚少的新型病毒,人们对科学技术寄予了厚望。

    诊断检测试剂、疫苗、抗病毒药物、检疫检测设备、防护防疫用品……面对不容乐观的形势,我国科研战线吹响了“集结号”,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攻关,用科学的力量阻挡病毒的进攻,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

    紧急行动,科研战线吹响“集结号”

    自战胜非典以来,我国在传染病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做好了技术储备,当甲型H1N1流感袭来时,我国科技界做出了迅速反应。

    早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未传入我国时,有关部门即做出部署。4月30日,国务院召开的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决定,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框架下,由科技部牵头成立防控科技组。

    5月3日,“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科技组第一次联络员会议在科技部召开。会议提出应重点开展快速检测、防护装备和消杀药品评价、治疗药物评价、疫苗生产能力提高等研究。同时对“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相应的调整,利用传染病专项网络实验室开展监测,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安排。

    此后,防控科技组办公室又连续召开了快速检测、生物防护与消杀装备、治疗药物、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临床救治、疫苗生产等方面的研讨会,就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任务广泛征求专家和部门的意见、需求。

    中国疾控中心4月30日即进入全面应急状态,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出台了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为指导各地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并组织专业队伍为边境检疫、密切接触人员追踪和人员防护等专业问题及时提供技术建议。同时病毒基因序列分析与检测技术研发也迅速展开。

    作为我国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4月29日、5月3日连续组织召开“甲型流感防控研究紧急动员部署网络视频会议”,就尽快开展疫情预警评估、快速诊断检测、药物储备和筛选、病毒溯源和跨种传播、疫苗研发、国际国内组织及企业合作、信息和科普宣传等方面进行了部署,迅速形成了全院联合攻关的组织框架和协调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快速反应,自5月2日起经过2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利用建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样本库,对既往采集的近万份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样本中的近千份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样本进行了回顾性筛查,为我国制定甲型流感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攻坚克难,科学防控初见成效

    快速检测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道防线。一开始,我国并没有甲型H1N1流感病例,如何在检测技术上区别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中国疾控中心下属的国家流感中心第一时间开始对此进行攻关。

    接到卫生部加速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紧急任务后,国家流感中心的科研人员60多个小时持续战斗,于5月1日晚成功研制出了灵敏、特异的通用性检测试剂盒,随即分批向全国流感网络实验室、传染病防治专项网络实验室等提供。

    5月11日零点左右,在接到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标本后,国家流感中心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立即又投入工作,连夜对标本进行核酸检测。11日5时,完成平行检测,结果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

    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为慎重起见,科研人员又对标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分析,这为病例的确诊进一步提供了依据。最终,一般需要12个小时的基因测序分析,科研人员只用了不到10小时就完成了,为防控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快速诊断试剂、药物、疫苗、致病机理……短短一个多月,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5月7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芯片,这种基因芯片可同时对12个样品进行快速、灵敏、特异性检测,包括甲型H1N1流感病毒,5小时内便可获得检测结果。

    5月18日,国家流感中心根据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成功分离出我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为今后开展诊断试剂、疫苗、分子流行病学、传播机制等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

    在药物研制方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加强了现有的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的新剂型研发,以适于应对大规模疫情条件下的给药,降低耐药性。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紧密跟踪抗流感药物生产和研发情况,做好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和进口审批准备工作……

    加强攻关,掌握更多科学武器

    目前,随着二代病例的出现,我国疫情防控形势随之升级。我国科研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争取早日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紧急启动“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应急科研项目”,课题包括“快速检测产品和技术评价与研发”、“中国人自然免疫保护水平与季节性流感疫苗交叉保护效果评价”、“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产能扩大关键技术研发”、“临床救治方案评价与病例资源集成研究”等。

    据了解,承担这些科研任务的既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也有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等在传染病方面有经验的医院,还有多家有资质的企业。这些国内的优秀科研力量将通过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模式整合起来。

    作为防控流感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生产被公众寄予厚望。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生产能力。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疫苗专家指导组,为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生产及免疫策略提出了建议。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全国有流感疫苗生产资质与能力的企业做好联合生产的准备。相关疫苗生产企业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帮助下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直接沟通的渠道,一旦世界卫生组织发放毒株,便能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同时,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也在以往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可用于高效快速表达疫苗和抗体的单载体复制子表达体系,并且初步建立一个有效的后加工程序,可作为快速开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一个新途径。

    尽管成绩令人鼓舞,但科学家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变异特点尚不完全明了,加上国内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研条件的限制,科研工作仍存在很大挑战。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面向当前的防控需求,更要着眼于今年秋冬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更大疫情,整合和集中全国优势力量,争取在下一次流行前研制出疫苗,做好技术储备,加紧药物研发,继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的科技支撑能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说。(参与采写记者:吴晶晶、崔静、周婷玉、孙闻、胡浩)

甲型H1N1流感疫苗开始在我国批量生产

    6月8日,科研人员在进行毒株种子批的制备工作。当日,来自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NYMCX-179A,从美国运抵北京,并经过通关、检验检疫等手续后,送抵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完成疫苗临床研究工作的北京科兴当晚启动了毒株种子批的制备工作,这标志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并有望于7月底生产出首批疫苗。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携手共抗疫情——各地各部门联合抗御甲型H1N1流感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的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从这天起,一种新疾病甲型H1N1流感由西半球进入全球公众的视野;从这天起,地处东半球的中国,一场防御流感病毒的“健康保卫战”科学有序地展开。

    一个多月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协同作战,携手筑起抵御流感疫情的牢固防线,有效预防疫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详细>>>

我国疫苗企业首获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郝成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5月30日从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咽拭子样本中,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详细>>>

详情请点击“防控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专题”>>>

 
 
 相关链接
· 甲型H1N1流感疫苗6月8日晚在北京投产
· 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新数字(截至6月8日23时)
· 内地报告89例甲型H1N1流感 世卫疫苗毒株8日抵京
· 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二代确诊病例增至8例
· 香港新增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总数增至41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