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治理土地石漠化 十年新增效益9亿多元
新华社广州6月17日电(黄浩苑)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及干旱日。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采取封山绿化、植树造林和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对韶关等石漠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新增森林生态效益9.34亿元。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8年,广东省先后投入资金1.26亿元在石灰岩地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林分改造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治理土地石漠化问题。十年间,广东石漠化地区新增森林面积46万亩,森林植被由原来的41%提高到44%,净增木材储备约3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效益新增9.34亿元。
广东省根据气候特点,实行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石漠化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探索出了生态经济型治理路子,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发展,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同时,石漠化地区的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岩溶地区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石漠化地区造林投资1.26亿元,劳动力投入0.4亿元,投入劳动人口2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
石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也是南方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广东省石漠化地区覆盖21个县(市、区),涉及人口1080万人。由于石多地少,石漠化地区成为广东省最为贫困的地区。
“京津沙尘源”将完成13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
新华社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曹国厂)记者17日从河北省林业局治沙办了解到,京、津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地之一和重要的风沙通道--河北省正通过实行分区治理、建立防沙治沙长效机制等措施,到2010年将累计完成13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作为北京生态保护屏障的张家口、承德等市生态状况将明显改善。
据河北省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冯长红介绍,河北省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土地沙化敏感地区,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环绕京津,河北省严重的土地沙化一度给两市带来沙尘威胁。
根据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河北省荒漠化土地231.6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2.3%,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0.88%,居全国第8位。
在荒漠化土地中,紧邻北京的张家口市荒漠化土地为112.63万公顷,占全省荒漠化土地的48.6%。
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240.3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2.81%,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1.38%,居全国第6位。张家口、承德两市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90.68万公顷和41.41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7.7%和17.2%,两市合计占全省沙化总面积的54.9%。
冯长红介绍说,河北省坝上高原和北部山区土地沙化比较严重,是形成京、津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地之一和重要的风沙通道,风沙对京津及本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坝上高原东部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毗连,西部与黄土高原接壤,是风沙南下的必经之路,大风将大量沙尘携带到该区域,使坝上地区变为严重积沙区。这个地区常年盛行西北大风,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在35-80天。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草植被得到快速恢复。目前,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0.29万公顷,下降14.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59万公顷,并有23.45万公顷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转变为固定沙地。与2000年相比,张家口、承德两市森林覆盖率提高6.5个百分点,林草植被盖度提高18.9个百分点,达到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