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农房重建将于年内全面完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隋笑飞、陈菲)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今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农村住房的重建任务,让灾区农村居民在温暖的新房里过上新年。

    报告指出,下一步要深入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实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

    ——今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农村住房的重建任务,让灾区农村居民在温暖的新房里过上新年。加强对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协调处理好产权关系,组织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合理安排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确保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

    ——今年底前确保95%以上的灾区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上课,明年春季开学时,余下的学生也都能进入新校舍。灾区县级医院和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明年9月前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力争明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干线公路重建任务,形成灾区生命线公路网。在全面完成现有铁路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积极推进支撑灾区未来发展的新铁路项目建设。抓好机场、通信、电力等工程建设,加快形成满足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恢复重建及配套公共交通、给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到明年9月底,四川省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等重灾城镇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其他城镇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恢复工业、农业、旅游业、市场服务设施,积极发展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畜牧业等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要把产业恢复、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使灾区群众收入超过灾前水平。

    ——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通过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恢复受损植被,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染源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加快改善灾区环境质量。

    ——深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要保持原定对灾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变、规模不减。要加强协调配合,深入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方面的支援,及时安排建设资金,推进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力争到明年9月基本完成对口支援建设任务。

    ——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今年用于恢复重建的中央财政重建基金要及时拨付到位,并根据加快进度的要求,适时预拨一部分资金。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对灾区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业务也要向灾区倾斜。进一步加强建材生产供应,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已经实施的跨省建材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即将到期,必要时再适当延长执行时限。

    ——切实做好对灾区干部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在全国范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从事心理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到灾区工作半年或一年以上。同时,组织灾区基层医务人员分三年到省外医院进修学习1年,逐步充实灾区自有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数量,对重点人群实行长期持续的心理援助。

    我国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共同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隋笑飞、陈菲)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共同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涉及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建设任务艰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务院出台了重建条例,印发了重建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分别编制了重建规划,通过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共同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将灾后恢复重建纳入法制化轨道。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门条例,确立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和程序,确定了实施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以及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和任务。

    ——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年5月23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此后,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十个专项规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纳入规划的51个重灾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支持。国务院及时印发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决定中央财政建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并明确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政策。

    ——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和提前预拨部分资金,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542.25亿元,并安排利用国外优惠紧急贷款18亿美元,支持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实施阶段后,国务院明确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四川省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并根据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下设7个协调小组。甘肃和陕西省也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

    ——有效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截至2009年4月底,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2418个、援建金额565亿元,其中1298个援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援建资金到位206.6亿元,233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各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区还签约产业合作项目400多个,总投资1800多亿元。各对口支援省市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先后派出3万多人次到灾区服务,目前仍有近万人工作在灾区。此外,还帮助受援地区转移安置学生异地就学1.6万人,为受援地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3万个。

    ——切实做好建材供应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材供应和质量,稳定市场价格。灾区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扩大建材产量,建立特供机制,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千方百计保障建材生产供应和价格基本平稳。

    ——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国务院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及成员单位及时协调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灾后恢复重建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完成投资3600多亿元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隋笑飞、陈菲)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已投资3600多亿元开展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

    报告在介绍关于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时说,据四川、甘肃、陕西三个重灾省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4月底,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21000多个,完工项目9400多个,完成投资3600多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6%左右。主要内容为:

    ——城乡住房重建进展较快。三省已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77.5万户,完成任务的99.5%。三省农村新建住房已开工168.5万户、竣工134.9万户,分别占农村新建住房任务的95.7%和76.6%。城镇住房重建,已完成维修加固住房73.74万套,占规划任务的48.9%;已开工新建住房14.09万套,完工3.15万套,分别占规划任务的40.1%和8.9%。近期安排的廉租房建设投资向三个重灾省倾斜,已下达廉租房补助资金45.2亿元,新开工廉租房7.2万套、359万平方米。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已开工建设各类学校2770所、医疗卫生机构项目1522个,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5.03%、60.6%;已完工学校287所、医疗卫生机构项目325个,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8%、12.9%。目前已有近70%的灾区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上课。已开工建设4325个文化体育等项目,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4%。

    ——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有序展开。目前,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1140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高速公路已经恢复到灾前水平,干线公路101个项目已有94个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完成6000多公里,占恢复重建任务的15%。宝成线、成昆线等严重受损的铁路设施完成修复加固。通信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恢复重建投资的70%。水库、堤防除险,乡村供水、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等已开工71个项目,占恢复重建任务的41.5%;电源、电网等能源项目已开工797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9%。

    ——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目前,灾区98%的工业企业已经恢复生产,工业、旅游、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开工3574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85.9%。

    ——城镇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市政设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风景名胜区等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413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40.1%。世人瞩目的北川新县城重建已正式开工;青川县政府驻地确定不再搬迁,全面开展县城恢复重建工作;汶川县城、映秀镇、擂鼓镇等严重受损城镇已按新的规划开始建设。

    ——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稳步实施。种植业、畜牧业和农机设施、农村沼气及乡村清洁工程等恢复重建项目649个全部开工,已修复受损农田76.77万亩、农业生产大棚242.11万平方米、畜禽圈舍1771万平方米,修建机电提灌站706处、机耕道827公里,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6个、种畜场61个以及技术服务体系用房12.96万平方米。

    ——市场服务体系基本恢复。灾区商贸服务、粮食流通和金融服务等设施项目开工40%左右,超过95%的受损商业网点恢复经营,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和土地利用等项目积极推进。受损林地植被恢复和林区水电设施、道路、通讯、公共用房以及林木种苗等项目开工80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40.6%。国家直属自然保护区重建基金已到位43%,碧峰峡大熊猫应急分流项目基本完成,其他项目已完成开工准备;防灾减灾项目开工397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53.4%;39个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全面启动,整理复垦灾毁土地5.4万公顷。

    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六大困难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隋笑飞、陈菲)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住房重建资金、贷款、建材供应、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着较大困难。

    报告指出,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为:

    ——农村贫困户住房重建资金困难较大。在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中,部分贫困农户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收入来源有限,缺少劳动人口,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进展相对缓慢。由于城镇住房的产权关系比较复杂,群众对住房重建方式需要协调统一等原因,目前城镇住房重建面临一些困难,重建速度进展相对缓慢。

    ——贷款存在一定困难。人民银行、银监会多次进行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对灾区的支持政策,但灾区金融贷款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灾区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发放农房重建贷款任务的90%以上,也是支持农业生产恢复的主要贷款渠道。此次地震又造成三省农村信用社直接财产损失上百亿元,使信用社的融资功能受到重大影响。

    ——一般受灾地区困难较多。灾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反映,除纳入总体规划的51个重灾县(市、区)外,其他一般受灾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恢复重建面临困难较多,特别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缺乏建设资金。

    ——建材供应、技术力量等问题突出。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建材集中使用与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特别是重灾地区恢复重建项目多,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急需加强建筑、道路、桥梁等设计、监理方面的技术力量支持。

    ——灾区干部群众心理健康问题。汶川特大地震灾情严重,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员多,需要对大量灾区群众、干部、师生、伤残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和精神抚慰。一段时间以来,虽经心理干预和抚慰,个别干部群众因亲人遇难、财产损失、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原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链接
· 刘家义:灾后重建跟踪审计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
· 沪加快推进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三批89个项目
· 保监会将办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保险编纂工作培训会
· 四川灾区最大考场都江堰中学考点高考工作平稳有序
· 四川省灾后重建竣工项目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