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7日电(记者 杨兴国)在武汉市东西湖、新洲两区接壤地带,有一座现代化蔬菜、食用菌基地,前来运输蔬菜和食用菌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
武汉如意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刘宗裕告诉记者,2006年,厦门如意集团在这里租赁土地8200亩,现已初步建成高规格、现代化的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当地1800多农户,每年户均增收7000元。
据省农经局局长杨孔平介绍,近几年,湖北各级政府引导农民大胆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全省规模经营土地130多万亩,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5%,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集体经济带动型、社会资本带动型、种养能手带动型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土地流转成功模式。
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介绍了湖北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一是试点示范,建立服务机构,规范合同,总结典型经验,带动土地流转。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土地流转、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用市场机制实现流转双方的有效对接。四是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调节网络,推行了听证会制度,定期开展土地纠纷调解活动,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及时化解了土地流转纠纷。
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认为,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湖北土地流转取得了如下成效:
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农产品企业集中,闲置的耕地、湖滩、丘岗、山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或产业区域。适度规模经营集聚了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了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农民通过中介服务、联接功能,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有组织闯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
规模经营使政策项目和民营资本双向注入农业领域,改善了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一家一户无法有效解决的灌溉、道路、电力等问题,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民从为数不多的小块土地上解放出来,既可从土地出让中获得一部分收益,又可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成倍增加,减少了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催生了农村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一些服务性组织应运而生,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劳动力中介服务协会、农产品销售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