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 崔静)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日前在对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中有关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项目在西部地区的落实情况展开专题调研后指出,西部教育卫生民生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但尚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亟待改进落实。
6月29日至7月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法棠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庞丽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等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奔赴青海、甘肃两省,就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中有关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项目在西部地区的落实情况展开专题调研。
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相继考察了青海、甘肃两省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工程、特教工程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资金到位、管理使用、投资效果等。
经过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宋法棠指出,总体来看,中央新增投资在西部地区到位比较及时,项目进展顺利,地方领导对落实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重视,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建设责任明晰,招投标比较规范。
“从目前来看,各地教育卫生民生工程基本能够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这对于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促进西部教育卫生条件的改善将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宋法棠说。
但他同时指出,调研组也发现西部地区在落实教育卫生民生工程中仍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不到位,学校、医院的项目建设不配套,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等问题。
庞丽娟认为,西部地区在落实中央新增投资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财力较为薄弱,地方财政困难。为此,她提出,今后中央在安排新增投资时,不仅要对东、中、西部予以分别考虑,在西部地区也要区分不同的区域,根据地区不同的财力状况,确定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特别是对西部地区较为贫困的省份,应进一步降低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应有的效益。
马力提出,西部地区教育卫生事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但中央新增投资目前在这些领域的投入绝大部分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软件投入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投资中应予着重考虑。
在调研中,调研组成员还发现,目前各地实施的中央新增投资中有关教育、卫生的民生工程项目基本是教学楼、门诊楼等主体建筑,学生食堂、澡堂、教师周转房、医生值班用房等必备的辅助设施却大多难以配套,这一问题在偏远乡镇尤为突出。为此,他们提出,今后中央新增投资中应对配套设施建设予以统筹考虑,推进学校、医院的标准化建设。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今年5月26日启动的“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还分别组织了两支专题调研组,分赴云南、贵州与山东、重庆等地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中央新增投资中有关教育、卫生等方面民生工程在全国各地的落实情况。
调研组将根据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如实撰写报告,并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形成后,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时,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将到会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