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17日电(记者郭久辉)如何全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一直是个难点。去年以来,河南周口市探索改革领导干部考评机制,以全新的指标体系考核干部的政绩,并吸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受到广泛好评。
周口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酝酿新的考评办法,他们将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安全稳定5大类37项工作设置为百分制量化考核,将思想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5大类15项设定为评价考核。对市直部门按业务目标和公共目标,同样把“软任务”量化为“硬指标”。
考核方法上,一方面综合运用总量、增幅、人均等统计数据,科学量化分值;另一方面,广泛采集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考评中既有上级领导干部对各部门的评价测评,也有各单位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民主测评;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主评价,也有社会各界群众满意度测评,使干部考评社会参与度更高,公开透明度更高。
对此,周口市委书记毛超峰说,“看政绩用干部”是通行原则,但是怎样评价干部的政绩,标准一直不明确,干部的政绩观就会出偏差。“干得好不如干得巧”盛行,“光抓亮点”“干面子活”,“一俊遮九丑”成为某些官员“升得快的秘诀”,比如修路、抓城建等出效果最快,各地出了不少备受群众诟病的“政绩工程”。周口就是要通过改革干部考评机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都设定成量化的硬指标,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政绩观。顾此失彼得不了高分,光有“显绩”,没有“潜绩”也得不了高分。
位列县区考评第一名的鹿邑县委书记杨廷俊说:“虽然综合分得了第一,压力却很大。从各项考核指标看,我县还有‘人口出生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率’等13项指标低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干部考核机制的变化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今年第一季度,周口市GDP同比增长11.1%,增速跃居河南省第一位,高出全省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全社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幅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