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卫敏丽、谭浩、李菲)这是一颗海外华侨献给祖国的举世瞩目的“水晶心”——湛蓝的水立方,让无数中国人民为之倾倒和自豪。这座由众多海外华侨捐资修建的奥运场馆,不仅见证了奥运奇迹,更凝聚着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无尽祝福和思念。
就像这颗“水晶心”一样,近年来,新一代华侨华人们,乘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回归故里,他们不仅投资兴业,支援国家建设,更带来了文化和科技的新思维,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回报祖国。
自2001年8月开始,中国侨联与北京市侨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利用海外学者每年8月份休假的机会,邀请他们回国参加“海外侨界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志愿团”活动。
如今,“服务志愿团”活动已经成为开展引资引智工作的一个创新型举措,更是一条沟通海内外经济科技交流的良好渠道。
8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海外侨界优秀学者,携带了600余项科技项目前来交流并寻求合作,内容涉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工程、医药、电子、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孵化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昌平区与海外华侨、华人合作筹建了10000平方米的“留学回国人员玉龙创业基地”,吸引10余个科技项目入住。房山区促成了占地4000亩的“良乡美国工业园”项目,有效地利用了海外优秀学者掌握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从贫穷落后到盛世繁华,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灿烂让海外游子魂牵梦萦,晶莹的“水立方”、自发支援祖国抗击灾害的募款箱等,无不彰显着他们真挚、强烈的故土之情。
“用行动回报祖国”的共同心声,让新一代华侨华人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今,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也充分发挥独特作用,他们以文化传情,使得中华文化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副会长林惠卿说,我们就是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业缘地缘为基础,以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侨界联谊、凝聚全球侨心、促进侨界和谐,激发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团结和凝聚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让中华文化香飘四海——海内外华侨华人助推中国文化影响力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卫敏丽、谭浩、赵超)“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的一副对联。其实,在很多南洋侨胞房屋的门楣和窗棂上,至今还要镌刻汉字图案。据说这一习俗始于郑和下西洋时代,延绵至今,人们对汉字始终怀着崇敬之心。
在此间举行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如何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香飘四海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来自金融系统的孔杰代表说,国家强大了,侨民就有地位。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侨民意气风发,正是做华侨工作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的最好时期。
近年来,中国煤矿文工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他们的演出在当地华人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团长瞿弦和仅今年就参加了三次海外演出活动。
“我亲身体会到传播中华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活动带给我们的激情与荣誉,也深切体会到加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性。”瞿弦和表示,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开展和不断推动。
洛桑旺久代表来自日喀则,如今负责扎什伦布寺的修复工作。他说,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很重视,支持的力度非常大,仅扎什伦布寺,政府就投入了1亿多元人民币修复壁画。
李昭玲代表介绍了今年北京市侨联的部分工作计划:举办第九届海外侨界优秀学者为国服务志愿团,办好新侨乡文化节系列活动,办好华侨华人中秋音乐会,办好纪念中美建交纪念雕塑活动,组织北京市侨联艺术团赴美国慰问侨胞……
有了海内外形成的合力和一大批有心人士的执著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今在海外各地,中文学校扩招,华文媒体读者群扩大,中国习俗、道德与观念广泛流传,带中华字头的餐饮、剧团、武术、书画等盛行……构成了华人社会的精神家园。
“侨联是一座桥,以侨为桥,在加强海内外文化信息交流、互动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