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7月23日电(记者 江国成)记者23日从在吉林省辽源市召开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获悉,经过数年的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振兴司司长文振富介绍,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步落实;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启动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
他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分两批界定了全国44座资源枯竭城市,财政部下达了2007和2008年度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累计43亿元。发展改革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国家开发银行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
据文振富介绍,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同时又面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双重挑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他认为,资源型城市应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推进工业调整改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加快以国有企业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实施就业援助,做好棚户区改造,努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抓紧组织治理深部采空区、特大型矿坑、矸石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有关地方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研究进一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长效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我国资源型城市基本上都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初期迅速形成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时期及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资源的配置长期实行计划调拨,加之受过去“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和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忽视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如资源枯竭、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
2001年,国务院召开会议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此后几年,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仅去年11月1000亿元新增中央投资中,国家就安排18.5亿元用于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和中西部中央下放地方煤矿和林业棚户区改造。
各资源枯竭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努力解决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阜新市七年累计实现稳定就业2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全省首位降至全省平均水平,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1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