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共和国的足迹——1951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中共中央接到的一封电报中说:有些灾民,因躲水不及,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毛泽东主席看到此处,不禁流下了眼泪。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当人民政府决心根治淮河的消息传到淮河流域的时候,数千万群众热烈拥护中央治理淮河的决定。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参加治淮工程的架子车工人邢玉普说:“我看到成千成万的农民兄弟日夜不停地劳动。他们挖的挖、装的装、抬的抬,就像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紧张、愉快地劳动着。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大事情。”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丰收情形。皖北寿县迎河区大店乡32个雇农在信中说:修了润河集分水闸,使我们这里20多年不收的湖地都丰收了。夏天收了一季好麦子,现在我们又收了一万多斤秫秫(高粱);不要半月还能收一万多斤稻子。现在,我们锅里有了面食,身上穿了新衣,买了一些农具,日子越过越好了。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相关链接
· 共和国的足迹——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共和国的足迹——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人大常委会将开展畜牧法执法检查和水利建设调研
· 黑龙江省谋划现代水利建设 三年投资将达412亿元
· 陈雷考察了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情况
· 我国将按扩大内需总体部署加快农村水利建设速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