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5日电(记者王勉)作为区域经济的“后起之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借助国家战略支持,把握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遇,布局重大产业,推动亿吨大港的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实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战略性“突围”。
今年上半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增长16.3%,比广西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2个百分点。
把握“特”字谋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这一经济区土地面积达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50多万。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相比,在于它肩负的特殊使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瑞贤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陈瑞贤说,北部湾经济区特就特在隔海对面就是东盟国际市场,其国际化背景浓厚。“特殊使命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造血剂’。”
为了更好地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除了将《关于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从产业支持、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外经贸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投资环境方面提出了30多条优惠政策。
北部湾经济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改革原有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2007年2月,通过资源整合,组建了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经济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协议,支持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明确为经济区提供2亿元技术援助贷款、10亿元软硬贷款和200亿元贷款合作意向,给予广西增加40亿元政府信用贷款额度,优先用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
加快建设促升级
时下,广西钦州港临海工业园建设热火朝天。近千台挖掘机、拉土车,近万名工人昼夜忙个不停。
总投资150多亿元、占地3100多亩的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亚洲最大的单一化机浆生产线金桂林浆纸项目,年发电40.9亿千瓦时的国投钦州电厂这三大项目,犹如三艘“航母”坐落在北部湾的钦州港畔。
“预计2010年,钦州港临海工业园产值可达800亿元,税收可达60亿元。”钦州市市长张晓钦说。
记者了解到,风生水起的北部湾临海产业布局正在加快形成。石化、钢铁、能源电力、林浆纸、电子等产业项目已经明朗化,产业链开始延伸。据统计,经济区内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达43项,总投资达3700多亿元。
路通财通百事通。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完善,通往沿海的三条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一批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110亿元的两期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北部湾经济区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9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40个,最大靠泊能力20万吨。目前在建深水泊位18个。今年上半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100多万吨,同比增长14%,力争提前一年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
亟待“三根”再突破
“‘银根’‘地根’‘人根’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瑞贤说,从“银根”方面来看,重大项目实施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虽然自治区已经设立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但由于经济区内的各市融资平台少,实力弱,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到位不足,影响到项目建设。
从“地根”方面来看,经济区用地用海问题是另一个瓶颈。
从“人根”方面来看,经济区的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后,管理人才跟不上,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总量小,层次偏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较为落后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问题突出。
相关专家“把脉”“三根”问题现状,为广西提出了破解难题的思路。
广西社科院副研究员黄耀东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问题给予了长期关注。他说,在金融方面,建议加强金融创新,加大力度引进金融主体,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北部湾经济区市政建设债券,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适当放宽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上市融资及再融资的审批条件,加快审批进度。
在用地用海机制方面,建议在北部湾经济区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征地前置、整体报批、分期转用”政策,特别是对重大产业项目用地、用海实行整体报批,优先供给。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五年下达一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建设用地尚未取得正式审批前,地方可以组织征收、补偿和拆迁安置工作。拆迁安置后,实行整体报批征收,然后根据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转用指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年度申请转用。
在人才方面,亟须整合经济区内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