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 姜锐、王宇、姚均芳)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截至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保持了安全、流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国家实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保障了国际收支平稳运行。
我国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我国经济增强信心、防范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 多因素促外储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率先逐步企稳,年初外汇储备增长缓慢态势已被之后的逐月攀升所取代。
“近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说明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走势,与中国经济基本面转好有密切关系。”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
相比于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其他经济体,我国经济在二季度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迹象,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7.9%,实现全年“保8”目标的把握增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从经常项目来看,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稳定外需的一系列措施,我国贸易顺差依旧保持了一定的规模,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969.4亿美元。在资本和金融项目方面,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经济运行已出现回暖的积极变化,从而有效扭转了外资的游移心态,吸引了国际资本流入。
此外,就金融因素而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和资产价格回稳,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产生了正面影响。
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始终遵循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原则,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多元化投资策略和严格审慎的风险管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在保持安全、流动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冷静调整外储结构 保证储备安全运营
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显然给其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考验。应对新的挑战,我国政府和外汇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在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所谓管理外汇储备风险,就是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且理性地改变外汇储备的期限结构、资产结构、债务人结构和币种结构”。李扬说。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汇储备通过多元化的货币配置和资产摆布,通过严格审慎的风险管理,确保了外汇储备资产总体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今年初,随着欧美诸国竞相降息,各国利率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人们普遍担心购买的他国国债可能出现的资本亏损。李扬认为,通过采取改变外汇储备期限结构的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利率变动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减值风险,并取得较好的收益。
今年以来,全球救市措施逐渐显效,美国金融市场也日渐回暖,出现了股权类资产和私人部门债券价格上扬的趋势,李扬还认为,可以及时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增持那些复苏前景比较明朗的公司股票、债券以及基金。
此外,专家认为,在外储充裕的条件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积极从事并购、重组和增持,以及在出口贸易中推广贸易信贷等促进了企业投资便利化,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客观上还缓解了外储过快增长的压力。
外储基石稳定国内经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表示,对于外汇储备,应当从宏观经济的总体来观察,否则就有失偏颇。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和运用所应有的科学、全面的立场。
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富,并非闲置资产。专家指出,在金融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大都实行浮动汇率制的环境下,传统的分析外汇储备规模和用途的指标应予以调整。
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已经发展为:支持公众对本国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阻塞,来克服本国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公众和外部投资者对本国货币稳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外汇储备已从一种为被动应付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资金准备,发展成为一国的财富和实现多重目标的主动积极的投资。
此外,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国家防范游资冲击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兴风作浪的投机资本不敢对储备大国随意造次。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我国没有遭遇货币危机,与持有可观的外汇储备密切相关。
充裕的外汇储备,还为我国推行积极的国际发展战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打下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呼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区域金融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庄健认为,这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的救助全球危机的强有力行动,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做支撑,显然难以施行。
此外,中国在外需不旺的困难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体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在汇率稳定的背后,亦有外汇储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