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奴隶社会博物馆:映射彝族社会一步千年的巨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8月17日电(记者 余里 苑坚)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而今年又恰逢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建市30周年。节日期间,记者来到凉山州,走进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感受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

    刻在骨头上的古彝文、神秘的毕摩文化、精美的漆器、奢华的鹰爪杯……一件件展品无声地再现了凉山彝族曾经的奴隶制社会形态。然而虽长期处在落后的奴隶社会,凉山彝族却在不断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服饰、漆器、银器等宝贵的艺术成就,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博物馆副馆长瓦渣克基今年57岁,是一位彝族人。他介绍,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彝族文化,国家在1985年下拨200万元专款建成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来历经4次大规模改建,目前已成为中国彝族文物和高级别彝族文物收藏最多的博物馆,许多文物和资料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及其他社会自然科学有很高价值。

    “彝人离不开汉人的盐巴,汉人离不开彝人的皮货。”在展馆里,记者看到,早在1840年,彝族和汉族就开始了以物易物的生产交换。但在旧凉山,长时间的封闭落后,导致彝族对汉族的不信任。但是,经过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这种隔阂已在彝汉两族人民之间完全消失。

    “在我们凉山,彝族和汉族相处得非常融洽,并没有因为民族不同而产生任何的隔阂。”38岁的韩英是在西昌生活的彝族人,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她,趁着假期带儿子来参观博物馆,“历史和文化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我希望下一代能够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昔日的旧凉山等级森严,只占彝族人口0.1%的大小土司和占总人口5%的“兹莫”“诺伙”等奴隶主阶级,掌握着大量的土地、牲畜、农具等财富,而占总人口70%的奴隶阶级“兹伙”,却世世代代为奴隶主所有,由奴隶主随意支配买卖。野蛮、落后的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凉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凉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

    1952年10月1日,有彝族和汉族的各界人士参加的凉山地区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在凉山昭觉县召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彝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自治政权,从元代开始的土司分治和后来出现的奴隶主割据并存的局面到此结束。4年后,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地展开,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债权被全部废除,生活在凉山的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从封建落后的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地位和生活状态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瓦渣克基说:“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彝族不重视,甚至还残酷镇压,对彝族文化也不尊重。而现在,国家对我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对彝族文化也非常重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关于彝族文字和文化的学科。”

    “说起这50多年,真是沧桑巨变,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凉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凉山的社会面貌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瓦渣克基感叹地说,“旧凉山,很多彝族人民一辈子都没到过外面的世界,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山区,受着残酷的压迫,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现在的凉山州,经济飞速发展,交通四通八达,群众生活富足,彝族人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大学生、硕士、博士……”

    去年上半年以来,凉山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5.7%,居四川省第一位,凉山州正在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机遇期。

    走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夜幕已降临,街头随处可见彝汉各族人民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熊熊燃烧的火焰驱除了过去的黑暗,燃烧着新的希望。

 
 
 相关链接
· 多彩彝族刺绣展扮靓火把节
· 云南将举行“2009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