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架金桥
——武警黄金八支队寻金报国造福新疆各族人民记事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1日电(吴天鹏、杨方忠、吴杰)21年来,武警黄金八支队官兵以寻金报国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先后探获大、中、小型金矿32座,累计提交黄金资源量113吨,经济价值达200多亿元,惠及2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架起一座座脱贫致富的幸福金桥。
用生命铺就幸福之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找黄金,八支队官兵面临重重困难。
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阿尔金山,四围是数百公里的无人区,新鲜蔬菜运不上山。施工期内,官兵们只能靠吃脱水菜度过,连最普通的土豆炖白菜也成为奢侈的美味。
上下山的唯一山道断路,保障车无法进山送粮。在冰寒的帐篷里,官兵们互相拥抱在一起,用体温相互取暖,靠盐水煮黄豆苦撑了3天3夜。救援官兵赶到时,他们露在手套外面的双手已经冻肿溃烂。
官兵们苦战8个月,最终在无人区圈定了11个金异常靶区。
对黄金部队官兵来说,在野外采集的矿石标本是寻找黄金的重要依据。如果矿石标本不准确,有可能与深埋地层的黄金宝藏失之交臂,官兵们也往往把矿石标本视为自己的生命。
在哈密地区南湖戈壁的红格尔塔拉,战士伍军良在采样返回营地的途中迷失方向,被困戈壁滩。3天后,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已是面目全非,脸颊皮肤灼伤爆裂,鼻腔里流出的鲜血已经结痂变黑,磨穿洞的胶鞋底和脚掌粘在了一起,散发着一股难闻的焦煳味。
可伍军良直到昏迷,也没有扔掉采集来的26件矿石样品。
这一年,依靠这些矿石样品,支队重新作出了找金部署,在这一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
寻金征途,艰险重重,八支队官兵们前仆后继,从不畏惧。在野外一线工作了17年的高级工程师易正文,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野外荒漠上。3年后,他的儿子易凯大学毕业后,又拿起父亲留下的地质锤,义无反顾地踏着父亲的足迹走向戈壁。
用真爱架起幸福之桥
马庄山金矿位于哈密市沁夸区,清朝时就有数万人在这里开采淘金,但始终没有留下一份翔实的地质资料。没有地质资料,寻找黄金矿体就等于盲人摸象。
八支队官兵凭借地质锤、放大镜等比较落后的找矿工具,历经10年艰苦拼搏,终于探获了黄金资源量为21.8吨的第一座大型金矿。
如今,提交转让地方的黄金矿山开发利用后,成为哈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增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还带动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哈萨克牧民萨巴依世代在戈壁滩上放羊为生,家境贫寒。黄金部队到这里找金时,设备物资全都依靠牛驮人扛运上山。萨巴依主动承担起了帮助部队运送物资的任务。
望峰金矿开发利用后,萨巴依成了矿山的一名合同工,每月能挣600元。萨巴依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成为拿工资的人,这全都是黄金部队为咱找到了金矿才有的!”
黄金八支队进疆初期,新疆历史上尚未发现沙金。为此,300多名官兵五进素有“死亡之谷”的阿尔泰山水系寻找沙金。两年后,他们提交了新疆黄金史上第一份沙金地质勘探报告,探明沙金资源量3吨多,还找到了塞里阔勒和苏巴萨依两个成矿远景区,不但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改写了新疆没有沙金的历史。
在新疆东准噶尔腹地,中蒙边界线163号界碑矗立处,有一个叫乌拉斯台的地方。当地居民80%是哈萨克牧民,由于语言不通,信息闭塞,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畜牧业,生活十分贫困。黄金八支队来到这里后,不到3年时间,探获黄金资源量7吨,使这个千百年来无人暇顾的荒郊野岭变成了黄金宝地。
如今,乌拉斯台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多,已由几十户居无定所的游牧民,变成了拥有300多户固定住户,这个哈萨克村镇经济开始腾飞。
近年来,黄金八支队及时调整找矿布局,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相继探明双泉、哈西、老山口等一批有影响的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累计提交金资源量60吨、银资源量130吨、铜资源量2万多吨,成为造福当地各族群众的金山银谷。
用真情书写大爱情怀
进疆21年,官兵们走到哪里,就把爱民真情播撒到哪里,先后在荒漠沙化严重的民族地区植树造林4000多亩,为民族群众义诊5300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援建希望小学两座,使180多名贫困儿童重返课堂。
青河县塔克什肯镇牧业寄宿学校,是一所坐落在中蒙边境小村子里的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得知情况后,支队主动与学校签订助学协议,每年捐资3.5万元完善更新教学设施建设,还先后捐资用于达坂城回族小学等4所特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89名官兵与贫困儿童结成助学对子。
支队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助学扶贫的接力棒始终在传递。
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官兵们利用野外找矿的休整间隙,定期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奇台县北塔山牧场9户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牧民在支队官兵的帮助下,学会了种植蔬菜和细毛羊养殖技术,人均年收入从之前的不足800元提高到如今的1700多元。维吾尔族群众木拉提感激地说:“热合买提(谢谢),你们是我们的好兄弟!”
多年来,支队官兵时刻把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真挚爱心,植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
2008年5月,20多名官兵进驻阿尔金山找矿,周围牧民担心他们弄脏水源,便把村里唯一的水井上了一把锁。官兵们便自觉到下游水沟里接水,澄清后食用。中队食堂也开始做起清真餐,还主动给牧民送去食盐等生活用品。一周后,在牧民带领下到村口打水的官兵们发现,锁在水井上的铁锁变成了一条拴在井盖上的红丝带。
乌拉斯台常年干旱多风,当地牧民要到60公里外一个叫做“苦水”的水源地取水。官兵们利用拥有的钻探技术设备,苦战数天,打出一眼泉水井。喝着清澈甘洌的泉水,牧民们执意将“苦水”改名为“双泉”,意取军民双拥之泉。
近年来,支队连续6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1个中队和2名个人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名官兵被评为“拥政爱民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