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吴晶、杨舟)对于新疆阿勒泰草原哈萨克族女孩贾娜儿来说,新建起的寄宿制学校无异于“第二个温暖的家”。

    “有了新学校后,上学的困难再也没有了,即使放假了,大家也愿呆在学校,多读点书”。贾娜儿说。

    自2004年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使农村孩子告别了“早晨上学数星星,晚上放学看月亮”的日子,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杜绝了因地理客观条件而造成的辍学和失学现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满足了195.3万名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207.3万名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

    为了这项工程,中央共投入100亿元,共建成7651所寄宿学校,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其中西部536个、中部417个。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是寄宿制工程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农民常挂在口头的话。这些学校的一砖一瓦,都铭记着中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历史不会忘记: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基本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

    到2000年底,全国通过“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然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有一师一校点约9万个,占全国校点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办学形式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低水平的教育投入难以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适龄少年儿童“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到2002年底,西部还有410个攻坚县尚未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中央高瞻远瞩,迅速作出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发动群众、整合资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覆盖了从高原山区到边境海岛的广大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据统计,海拔3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495所,4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152所,5000米以上项目学校有3所,边境海岛地区项目学校有486所。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使中西部农村地区校舍总面积新增1381万平方米,其中西部新增1076万平方米。西部410个攻坚县农村学校校舍总面积新增97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从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关负责人说,寄宿制学校建好后,学校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家长都积极送孩子住校学习。

    目前,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已达53.6%,这一比例在西藏、广西和云南3个省份甚至超过70%。同时,2007年西部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达到11.6%,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4个省份超过20%。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从“硬件”方面改变了西部教育落后的面貌,使西部的孩子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发展成长。

    与之同期实施的“两免一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使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飞跃。

    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85%)13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计划提出的90%;西部地区到2007年底累计扫除600多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寄宿: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位农村寄宿生的心里话

    新华社长春8月24日电(记者 马扬)“不住不行呀,如果走路上学得两个多小时呢,太远了。”见到13岁的张瑶时,她正在帮妈妈丈量土地,为了增加些收入,家里准备和村上其他人合伙养鹅。

    “我从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了,一直到现在。今年秋天我就上初中了,以后的日子,我还得住。”提起自己的学习生活,张瑶显得有些少年老成。

    2003年,家住吉林省通化县大安镇下四平村的张瑶满8岁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村里原来的学校被撤并,她只能选择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大安镇中小学上学。

    “刚上学的时候我特别小,从没离开过家,可妈妈把我送进宿舍就走了,一个星期都没来看我,那些日子,我天天哭。”张瑶说。

    大安镇中小学是一所集小学和初中为一体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2001年国家实行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大安镇下面所有的6个村小都被取消,全镇900多名学龄儿童都集中到了这所学校上学。

    学校撤并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一些学生的上学路程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建起了集体宿舍,让那些家远的孩子寄宿学习,张瑶就是其中之一。

    “我妈妈跟我说,每天走两个小时上学太远了,太不安全,她不放心,又没时间天天送我,为了让我能多学知识,所以只能住校。”张瑶说。

    十几个同龄人住在一个房间,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但带来的实际问题也着实不少,“年龄小、想家,大家就天天一起掉眼泪,很多人遇到了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同学之间还有矛盾,也不太会处理,就自己琢磨。”

    住宿的前两年,张瑶的衣服基本上是一周往家送一次,不会洗澡,吃饭也常常手忙脚乱,但很快,她就适应了,“现在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比谁都干净。”

    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平时进出校园得拿通行证,“每天5点我就起床了,然后吃早饭,到校学习。吃完晚饭后,再到教室上晚自习,一直到晚上7点半,9点左右就休息了。”

    校园内的生活很简单,“平时除了学习也没什么业余活动,就是大家一起说说话、玩玩儿;每天晚自习,老师都给我们辅导功课和作业。挺适应这种生活的,但有的时候也觉得有些枯燥。”

    2008年以前,国家尚未在当地免除农村学杂费时,张瑶除了要交纳学杂费外,还要交住宿费,加上其他生活开销,每学期的费用大约在1000元钱。2008年以后,她的学杂费和住宿费都免了,每学期大约只需要700元。“可我妈妈还是觉得挺多的。吃是花费最多的,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40元,妈妈说要是在家里,地里啥都有,随便整点就够我吃的了,根本不用花钱。”

    “妈妈每月给我5元零花钱,我舍不得花,能攒就攒起来了。”一提起自己的花费,张瑶显得有些不安。

    为了保障女儿的生活花销,张瑶妈妈赵成艳在女儿上小学后,到镇上打起了零工,今年暑假还计划养鹅,搞些创收。尽管经济压力不小,但6年的寄宿生活也有令张瑶妈妈欣慰的地方:孩子比同龄人自理能力强,像擦桌子、整理被褥等很多简单的家务活自己都会干,学习也不用太操心,成绩也不错。

    虽然如此,寄宿给张瑶妈妈带来的担心也不少:“一个是孩子的安全,尽管学校管得很严,可毕竟是个小孩子,又是女孩,像她们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太好,到处是网吧,不卫生的小饭店、食杂店,治安情况也不太好,我不在她身边,哪个地方不留神都容易出问题。”

    每个周五晚上,学校都有班车将住宿的学生送回家,周日下午再将学生们接回学校,张瑶说那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但妈妈赵成艳却感觉,最近几年女儿实际上越来越不爱回家,离自己似乎越来越远了。

    赵成艳说,有一次,她去学校看女儿,本来挺开心,谁知女儿却问她,以后周末她不回家行不行,“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候,本来是最需要亲情的,但没办法,在农村没条件,为了学习,只能把别的都放一边了。”

    今年秋天,张瑶顺利地进入了初中,即将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学校校址依然还是原来的中心校,依然还需要住宿。对此,张瑶说她已经习惯了,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帮家里多减轻点负担。

 
 
 相关链接
· 西安市24所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明年春天投入使用
· 宁夏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缓解"大通铺"现象
· 陕西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 大连从秋季学期起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