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将实施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保护全球气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李菲、王飞)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国将实施强有力的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应有贡献。

    解振华说,我国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

    解振华指出,我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我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应当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哥本哈根会议应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进一步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 

我国将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飞、李菲)我国将研究制订《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解振华指出,我国将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和相关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研究制定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我国将尽最大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飞、李菲)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们将本着对人类生存和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继续建设性推进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

    解振华指出,我们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为指导,坚持原则,精心组织,周密筹划,积极参与相关谈判与磋商,主动提出建议,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和磋商,维护共同利益;注意与发达国家保持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缩小分歧。

    据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会议上取得成果。

我国31个省(区、市)完成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飞 胡浩)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完成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有相当多的省份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方案的各项要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

    解振华说,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国家方案把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确立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将意味着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约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亿吨。

气候变化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李菲、王飞)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要求。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他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他指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我国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李菲、王飞、胡浩)当全球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4日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情况。报告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情况,阐述了我国的原则立场,回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及贡献,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勾勒出一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蓝图”。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后果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国也深受其害。

    专家指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最易遭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不稳定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的具体表现。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依靠发展来解决问题。解振华说,下一阶段,在继续抓好国家方案落实的同时,我国还将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政府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济源市长赵素萍说:“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各级政府要形成统一认识,上下要形成政策合力。此外,政府还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样才能始终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杠杆效应”,变政府倡导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虽然气候变化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是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细读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让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也必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黑龙江国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斌说,我们十分关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的就是让企业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这样能够产生“杠杆效应”,变政府的倡导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解振华指出,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倡导全民自觉行动,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国际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

    面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主张,两大阵营矛盾的焦点是减排责任分担、资金提供和技术转让。

    解振华说,对此,我们一贯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我国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次提交审议的报告特别指出,我国将继续对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交流,增信释疑,开展务实合作,增进各方对我国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和措施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我国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当前,落实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要不要继续率先减排,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些都使得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解振华表示,我国将本着对人类生存和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继续建设性地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商和磋商,注意与发达国家保持对话与沟通,坚决反对借保护气候实施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

    他强调说:“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

 
 
 相关链接
· 湖南:在气候不利因素下确保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 极端天气气候标准化监测快报将于八月正式亮相
·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今夏松花江干流流域汛情偏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