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7日电(记者赵仁伟)在济南奥体中心的南侧,与旅游路一路之隔,64栋暖色系建筑依着山势,高低错落,形成一道壮观风景。这座名为“海尔绿城”的大型楼盘,正是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运动员和媒体记者之家——全运村。新华社记者日前实地探访,看到作为全运会历史上的首个全运村,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在精雕细琢,向30多天后开幕的十一运会发起冲刺。
全运创举
全运村的64栋公寓自北向南分成5个区域,靠北的3个小区为运动员村,靠南的2个小区为媒体村。运动员村的西侧是运动员餐厅,为临时建筑,可供4000人同时就餐,媒体餐厅则有1500个餐位。运动员村内和媒体村内各有一条商业街。这便是全运村的基本格局。
“济南全运村不仅是全运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宾馆集群,其规模比起去年北京的奥运村毫不逊色,”担任十一运会组委会技术专家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告诉记者。
全运村专职副村长张国松说,奥运村有42栋楼,可容纳6000人到8000人入住,而全运村有64栋楼,可入住的总人数达到1·1万人(含记者3000多人)。此外,拥有4000个座位的运动员餐厅可以说是国内最大的餐厅了。
除了大,全运村优美的小区环境同样给人印象深刻。作为济南市的一个高档楼盘,“海尔绿城”在小区绿化上破费心思,行走在楼宇之间,满眼的绿色、跃动的喷泉、曲折的小径,令人心旷神怡。一位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记者说,单就小区环境来讲,这里不亚于奥运村。
营造家的温馨
全运村常务副村长靳磊介绍,半年多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和省市两级组委会的领导下,全运村以“温馨全运村,和谐大家庭”为目标,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又缺乏经验的客观实际,打破常规、迎难而上,全力做好全运村的运营服务工作。运动员村和媒体村分别建立了领导、管理、运营三级运行组织架构,其中,运动员村工作机构设村委会办公室、村内交通、接待服务等10个运行管理中心,媒体村工作机构设总值班室和住宿、餐饮、商业、保障四个管理部。
据介绍,运动员村和媒体村的住宿服务分别由银座泉城大酒店、东方大厦、省旅游职业学院和吉华大厦、舜耕山庄5家单位负责,餐饮服务分别由鱼翅皇宫大酒店和舜耕山庄2家单位负责,商业服务分别由华联商厦等23家单位负责。靳磊说:“全运村开村运营期间,运营服务与保障人员将达到5000人,竭力为大家营造家一般的温馨环境。”
“公寓内的床、桌椅、台灯等物品均是奥运村里使用过的,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通过拍卖获得的,”张国松说,“这有利于节能环保,减少了使用新物品可能造成的房间内的污染。”对于村内交通问题,张国松说,考虑到有的公寓楼距离餐厅有1·2公里,步行起来较远,运动员村专门开设了两条环形中巴专线,此外还有电瓶车,方便村民们出行。
运动员餐厅负责人李炳刚说,组委会精选了8套菜谱,每8天一个循环,菜品突出鲁菜特色,同时兼顾全国各地风味。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餐厅使用的原材料都是定点供应,在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回收等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媒体餐厅负责人黑伟钰介绍,针对记者的工作习惯,餐厅将提供24小时不间断自助餐服务,每餐有30多个菜品可供选择。
全运村开始冲刺
记者6日在全运村里看到,这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在小区内,工人们在摆放花盆、清洗路面,在房间里,有人在清扫卫生、检修水电设施,在商业街上,商家们开始陈设货品,在餐厅内,正在安装厨具,摆设桌椅。靳磊说:“我们已经完全进入冲刺阶段。全运村8月29日竣工移交,现在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我们会全力以赴,确保在9月底顺利迎接第一批运动员。”
济南银座泉城大酒店总经理周立刚告诉记者,他们酒店负责运动员村7栋楼450套房间的住宿服务,为此酒店组建了270多人的服务团队,并不断细化完善相应的服务标准和流程,精心设计个性化服务项目,“目的就是让每位运动员感到安全、舒适、卫生。”
据介绍,在9月10日前,全运村各运营团队将完成与施工单位的全面对接,逐房逐项检查所有设施设备,达到使用状态,并与各项目竞委会逐一对接。9月20日前,将完成全运村的安全检查,村内进入封闭管理状态,并组织开始横向、纵向和集成模拟演练。9月25日前将组织进行24小时综合实战演练,确定住房分配方案。9月29日前将举行开村仪式,并于30日迎接第一支代表队入住。
机遇与挑战并存——探访史上首个全运村(下)
新华社济南9月7日电(记者赵仁伟)“建设全运村是本届全运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作为历史上的首个全运村,济南全运村在运营服务保障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担任十一运会组委会技术专家和十一运会济南赛区特邀顾问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建设全运村是十一运会的必然选择
刘清早分析认为,济南建设全运村是十一运会竞赛安排所决定的。往届全运会大多是将二分之一左右的大项比赛安排在省会城市,而十一运会将三分之二左右的大项设在济南,比赛项目和运动员的高度集中自然给接待服务工作带来压力,全运村这种集中接待方式则是缓解接待压力的最好模式。
从济南市的宾馆接待条件来看,也决定了必须建设全运村。运动员接待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公平接待,即都应住在相同标准的宾馆内,以往通常是三星级标准。对于济南来说,现有的同级别的宾馆不够用,而要短期之内建设大量宾馆又必须考虑后续利用问题,要考虑投入和产出。
另外,从方便运动员参赛的角度考虑,在主赛场济南奥体中心附近建设全运村也是明智之举,毕竟就近住宿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好的成绩。
全运村面临五大挑战
“既然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目前来看,济南全运村面临着来自五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刘清早说。
“新”带来的挑战。刘清早分析,对于全运村来说,建筑、设备、工作团队、运营模式都是全新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比如,作为一个刚刚竣工的建筑群,全运村内否有空气污染,装修材料是否合格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全运村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房内家具是奥运村使用过的旧家具,装修过程中一直开窗通风,床单等新物品都是洗后才用。
“大”带来的挑战。刘清早概括为大空间、大的工作量、大的工作范围、大的民族集群、大的风险点。他说,全运村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种食品的采购都以吨计算,同时将有多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入住,如此复杂庞大的工作系统可能给服务保障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高”带来的挑战。表现在外界的期望值高和组委会的要求高。刘清早说,现在许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拿全运村和奥运村相比,其实两者具有完全的不可比性,奥运村提前3年就组建了国际化的运营团队,提前半年开始运营,全运村的运营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并且,全运村所依赖的资源是无法与奥运村相比的。
“紧”带来的挑战。表现在工期紧,筹备时间紧。据介绍,媒体村方案到5月份才敲定,餐厅属于临时建筑,旁边停车场的地不属于小区,这些都给施工和筹备带来很大困难。
“多”带来的挑战。刘清早说,本届全运会的运动员、随队官员和媒体记者的人数将创历届之最,全运村内的就餐人数也非常庞大,这将对服务保障工作形成考验。 (小标题)倾情付出,用心服务
全运村常务副村长靳磊说:“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局面下,全运村运行团队迎难而上,以饱满的情绪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全力做好开村前的各项工作。”
刘清早介绍,济南全运村注重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先后考察了北京奥运村、泉州农运会团部村和南京市在十运会时的宾馆接待服务经验,邀请奥运村的专家前来讲课,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管理措施,尽量做到事事有准备,项项有预案。
“服务是全运村的核心使命,”刘清早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我的服务,总有一项适合你’。除了基本的食宿服务外,村里还为运动员们准备了个性化服务项目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为运动员赠送生日礼物、观看山东特色的文化演出等。”
“尽管条件有限,经验不足,但我们会竭尽全力,”靳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