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刘奕湛)中国社会科学院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为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应该从结构和效率入手,在争取实现更大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关键。
绿皮书指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存在以下明显差距:首先,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高出5年左右。其次,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也有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该指标为12.3年,而2000年美国已达到14.7年。再次,发达国家教育处于长期稳步提高的过程,中国则出现大起和大落。美国分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平缓,且随时间呈稳步增长趋势。相比之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队列间起伏较大,且各队列随时间递增幅度差异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主要差距产生于12岁至14岁年龄学生在学率的陡然下降。
绿皮书指出,未来我国改革与发展教育体制,促进人口文化素质的快速、稳步提高,应当重点考虑:第一,继续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总量,提高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第二,抓住人口转变契机,合理分配资源,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和高等教育。受近年来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小学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出现下降趋势,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在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逐步“双向延伸”——向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倾斜;第三,切实考虑我国目前城乡、地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农村地区以及全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实行对口支援,从教师、经费等方面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第四,扭转目前我国各阶段教育投资中公共支出的结构性失衡的局面,适当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投资比例。鼓励社会办学,通过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市场。同时,通过教育投入与产出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市场导向培养人才,综合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