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8日电(王天德、刘毅、于晓泉)从渤海之滨到贺兰山麓,参加“跨越―2009”系列演习的沈阳军区某师,5昼夜横跨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全面锤炼部队综合能力。沿途各地全力保障部队西进,军民再现“鱼水”情深,确保万人千车安全机动2000余公里。
“走、打、维、修”练一路
3日中午时分,这个师刚到预定地域,就接到导演部命令:北路师基指对团基指、南路团基指对营速发密码报,通报有关机动情况。
然而,3个指挥网的20多部电台均受到电磁干扰,通信全部中断。各台报务员迅速采取措施应对,才确保通信畅通。
其实,导演部只动用了一个人就实施了这次干扰。
“这是导演部首次采用最新研发的用频装备模拟干扰系统。”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部副部长臧继辉介绍说,这个系统可模拟充当“蓝军”电子对抗分队,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对一个师实施电磁干扰。
“实战化”是导演部对这个师机动行军导调的重要准则。
一次,导演部设置一辆行进在较窄道路、位置较偏的车辆突发故障,导致后续车辆无法通行的课目,要求装备维修组依托地方实施维修……很快,一辆实施定点保障的地方专用装备维修车赶来,10分钟解决故障。
“在机动沿途建立定点保障机制,依托地方资源实施跨区装备保障,大大增强部队应急行动中的装备保障能力。”师装备部副部长武晓刚说,他们启动临战动员,在途经各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当地民兵预备役人员、地方装备维修单位,确保部队走到哪里,装备保障就到哪里。
今昔对比看一路
从辽东半岛到燕山山脉再到塞上江南,让从黑龙江工程学院入伍的装甲团上等兵孙田龙和他的战友们开了眼界。
“以前我从没到过这些地方,仅有的一些记忆都是从电视、报纸上获得的。”孙田龙说,现在的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农村土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每当我们夜间行军时,看到那些新兴城镇灯火辉煌,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16年前从内蒙古赤峰入伍的驾驶员韩鹏,很惊讶家乡的生态变化。“现在,很多地方都实行了风沙治理,退耕还林。”韩鹏说,原来的戈壁荒漠已变成片片绿洲,栽植的骆驼刺、沙漠红柳不仅固沙存水,还美化环境,“就连我80多岁的奶奶都常说着‘环保’这样的词。”
“这些就是我们演习政治工作的鲜活教材。”某连指导员于淼说,官兵们看到西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坚定了爱军精武谋实战的信念。
“拥军潮”涌动一路
一路走来,某摩步团战士王殿龙始终有个遗憾:没有记下帮助自己的那位司机大哥的名字。
4日中午,正在某十字路口执行演习梯队行进导调任务的王殿龙,忽然肚子痛。这时,一位路过的司机停住车,不仅送来了止痛消炎药,还硬塞给他几瓶防暑药剂。司机大哥悄悄离开后,王殿龙才看到他的车后印着“赤城县洪源车队”几个字。
从营区出发以来,沿途地方政府都会组织党政机关和学生前来慰问,一些地区的群众还自发组成锣鼓队欢迎。一支支医疗巡诊队,不仅送来矿泉水、面包等,还为官兵检查身体。
“在行军途中,很多地方车辆主动向我们鸣笛致礼,让出主要通道方便我们先行通过。”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吕美峰说,部队原以为不好走的一些非等级公路,也都畅通无阻。
“很多孩子看见车队,就向我们敬少先队礼或军礼。”战士韩雪峰深感自豪,“这,是份沉甸甸的荣誉。”
“爱民曲”谱写一路
3日18时,某红军团在冀北山区的一个山谷开始宿营野炊。为了不打扰当地村民,他们的宿营地选择在村外的田间地头。时值玉米成熟时节,但没有一名官兵进玉米地,更没有官兵去摘玉米。
踏草原、越高山、穿沙漠、过戈壁……这个师大多选择在河滩谷底、田间地头宿营休整,官兵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压踩草皮,不乱扔垃圾……机动途中,每个连队都制作了两个袋子,分别盛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每天由专人负责清理,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避免对当地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不宿营村庄、不扰民;不占用庄稼地,不毁坏庄稼;不踩踏牧场,不破坏植被。这就是我们的群众纪律。”师政委刘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