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刘诗平)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银行业不同,中国银行业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现突出,其中工商银行在市值、盈利、存款等方面继续名列全球银行业榜首。“后危机时代”,全球银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国银行业有哪些“危”与“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就当前工行及银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工行大厦十层会议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全球金融体系将更加多元化
记者: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会给全球金融业带来巨大变革。您认为对工行乃至中国银行业来说,在“后危机时代”有哪些“危”和“机”?
姜建清:此次金融危机确实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世界金融机构的格局产生很大影响,一些世界排名靠前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间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危机过后以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此次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带来的影响并不一样。相对来说,我们由于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者说国际化程度还不高,所以直接影响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8月,中国政府这一轮政策出台非常及时,对大局的把握非常到位,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大局密不可分,所以中国的金融业也有比较好的表现。
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亚洲这一极正在迅速崛起,特别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危机之后,未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会更加多元化。
此外,这场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业提出了很多课题,比如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问题,银行业未来的监管、创新等。因此,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和吸取这场危机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要抓紧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抓紧发展自己。
按既定的国际化道路向前走
记者:工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要成为一家国际化的银行,还需要做哪些工作?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大型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有所改变,工行的国际化战略会否改变?
姜建清:工行坚持积极稳健的国际发展战略,到今年6月末,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3家分支机构,境外运营资产达3148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15%。近两年来,工行的海外机构发展很快,比如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去年还在纽约、悉尼、迪拜、多哈设立了分支机构,工行会逐步成为一家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银行,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外投资和并购都有一定风险,必须非常谨慎行事。
工行海外发展战略主要是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随着中国企业从过去销售、采购全球化,逐步走到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中国的金融业也会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最终成为国际化的银行。
目前工行在按照既定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在前一个三年计划完成之后,今年第二个三年计划又开始推出,我们是非常坚定地按照既定的道路在走。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对金融风险有了新的认识,但工行的发展战略没有改变,会继续朝既定的方向前进。
信贷增多不必然产生风险
记者:银行业的天量信贷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工行在把握信贷方面有什么标准?您是如何看待信贷风险和贷款规模的?
姜建清:银行信贷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很多企业遇到许多困难,中央决定扩内需、保增长。在此情况下,工行今年的信贷增长创历史之最。截至6月末,工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4365亿元,比年初增加8645亿元,贷款增幅18.9%。
信贷大量增长,能不能把握信贷风险,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我相信工行的信贷控制水平能够做到。工行新增贷款主要投向的是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领域,同时加快了从产能过剩行业、环保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退出的步伐。今年以来,工行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
社会各方担忧过快的信贷投放会不会形成新的风险,这些担忧可以理解,但信贷增加并不是必然就产生风险,主要看信贷的投向。从工行来看,信贷较多地投到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过去十年的经验看,我们贷款支持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基本都达到了预期效益。但我们也认识到信贷较快投放期后,必须更加加强贷后管理,以防患于未然。
间接融资占绝对多数的现状须逐步改变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格局将会发生巨变。未来中国金融业在战略发展方面,有哪些值得反思和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姜建清: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问题。目前世界上的融资主要分银行主导型体系和资本市场主导型体系两种。中国毫无疑问是银行主导型体系,间接融资的比重曾经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今天依然达到百分之八十几。这种体系本身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未来用什么办法逐步改变这种结构失衡,对中国金融业乃至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关系巨大。
这种格局必须逐步调整。人们看到今年信贷增加较多,可如果历史地看十年前的信贷总量,再预测十年后的信贷总量,可以看出在社会总的资源配置和积累上,银行信贷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信贷的累积没有“出口”,长此以往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而这种风险是系统性、制度性的。
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大量金融衍生品的问题,但其实这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多次证券化后造成风险失控的结果。很多人认为资产证券化就是洪水猛兽,却忽略了把信贷累积在银行系统中同样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中国古代的治水,鲧用“堵”的办法,可水越堵越大,后来大禹用“导”的办法加以解决。其实金融风险也需要“导”,这要求在体制上、制度上使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更加平衡,提前进行“导”。
此外,中国金融业未来可能面对的主要课题还包括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逐步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中国银行业的增长方式不改变,收入结构、业务结构不改变,在市场环境变化时,亦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抓紧研究,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