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亲历者回眸三大战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9月24日电(记者梅世雄)“142天歼灭154万人,平均一天消灭1.09万人。”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说。

    “这是60年前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创造的战争奇迹。”今年80岁的王辅一,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王辅一说,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

    仅仅过了8个月,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辽沈战役:52天歼敌47.2万

    战略决战第一战战场选择在哪里?

    刚刚从陕北的窑洞迁入河北小山庄西柏坡的毛泽东,权衡利弊,反复比较,认为东北最合适。

    此时,驻防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过去2年内已被消灭57万人,剩下的由卫立煌指挥的55万国民党军队已被分割、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

    双方力量对比的这种巨大变化,是促使毛泽东下定首战发起辽沈战役决心的决定性因素。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18天后,东北野战军已歼敌2万,切断北宁路(西起北平,东至沈阳,全长800余公里),完成对锦州国民党军队的包围。

    战役发展到此时,能否夺取锦州,直接关系到辽沈战役的成败。

    “锦州之得失,关系整个东北国民党军命运。”长期从事战史研究的王辅一说,人民解放军一旦攻占锦州,封闭东北通向关内的大门,东北国民党军便成瓮中之鳖。

    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亲自兼任锦州指挥所主任,坐镇锦州。

    “真正打锦州城,只用了31个小时,难就难在拔除外围据点。”84岁的赵兴元,时任东北野战军3纵7师20团1营营长。

    1948年10月9日至13日,东北野战军用了整整5天拔除锦州外围据点,远远超过打锦州城的时间。

    赵兴元受命夺占城北关键据点配水池。“敌人有一个加强营守卫配水池,前面布置了5道铁丝网。敌人的地堡有1米多高,用钢轨加水泥做成,火炮打上去,就是一个白点。”

    赵兴元命令3连冲锋。“3连很快就突进到敌人的壕沟内。但谁也没想到,壕沟里每隔100米就有一个暗堡,里边设了一个机关枪,壕沟的坡上还埋着飞机上使用的航弹。”

    “只有一个指导员活着回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著名战斗英雄的赵兴元沉痛回忆。

    就在赵兴元指挥部队与敌在外围据点激战之时,东北野战军4纵12师35团通信员高玉宝正和战友们在锦州南30公里处的小村庄塔山,死死阻击住增援锦州的11个师的国民党军队。

    “如果塔山失守,我军将腹背受敌,十分危险。”因一部《半夜鸡叫》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今年已82岁,他被周恩来称为“战士作家”。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部队说:“守住塔山,胜利就抓住一半。”“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

    紧急构建的临时野战工事根本抵抗不住国民党军的强大炮火,塔山各个阵地上一片火海。塔山阻援战打到第5天下午3点多,35团团长大声喊高玉宝:“小高小高,你到山后把9连调上来,6号阵地已经没人了!”

    高玉宝跑到山后的小村子里,把200多人的9连带上了6号阵地。“指导员的战前动员就是一句话:同志们,大家要吃饱,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顿饭了。”那个不知道姓名的指导员的这句话,如钉子一般钉在了高玉宝的心坎上,直到今天。

    第6天中午,35团团长又一次呼喊高玉宝:“小高,小高,你去后山把警卫连带上来,6号阵地又没人了!”

    “调警卫连,这意味着,35团已经拼光了。”高玉宝回忆。

    6天6夜的塔山阻援战,高玉宝所在的35团,只剩下100余人,“后来被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的兄弟部队34团,仅剩下21人。”

    晚年,高玉宝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也不知道9连的弟兄们,最后一顿饭吃饱了没有?”

    战后,国民党许多将领称:“党国之败,败于塔山!”

    几乎同一时间,赵兴元率领最后5个还能动的战士,扑上了锦州城北最后一个据点——配水池阵地,高喊:“缴枪不杀。”此时,锦州城已尽收眼底。

    “我那是将近800人的加强营啊,打完锦州只剩下22人。”赵兴元痛心不已。

    10月14日9时整,总攻锦州城的命令下达。

    东北野战军90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大炮,炮兵在攻坚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赵兴元回忆。

    至15日下午6时,号称“固若金汤”的锦州解放,国民党上将范汉杰以下8万人被俘,其余4万人被歼。

    黄埔一期生范汉杰被带到黄埔四期生林彪面前。范汉杰一声长叹:“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扁担断了!”

    锦州失守,给予东北国民党军队致命打击,许多人无心恋战。

    驻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等10万人,被解放军围困多日,早已军心涣散。

    蒋介石无力也无心救援,官兵饿死的越来越多。郑洞国惊呼:“长春像断了线的风筝!”

    曾泽生的60军战场起义,更是给了郑洞国当头一棒。

    山穷水尽的郑洞国在与东北野战军对峙了5个月之后,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10月21日,长春解放。

    此时,解放沈阳已指日可待。

    为了挽救败局,蒋介石再度飞抵沈阳,会同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及刚奉命到沈阳的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等人会商对策。

    兵败如山倒,国民党内已经没有人能够挽救东北败局了。

    10月26日,东北野战军出动数倍兵力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至28日,全歼10万余人,并生俘9兵团司令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

    11月1日,解放军向沈阳发起总攻,并于次日攻克,歼敌13万余人。

    沈阳解放的同一天,营口解放。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人,解放全东北。”王辅一指出,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淮海战役:60万战胜80万

    “他活像一个老伙夫。”97岁的开国少将陈茂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60年前活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那一幕。

    那一幕,发生在淮海战役最后一天——1949年1月10日。

    “他进门后,恭恭敬敬地站正,向我敬了一个礼。”忆当年,老将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中,仅66天,蒋介石投入的80万精锐之师就覆灭了55.5万。

    这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惊叹不已,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1948年11月6日,一场酝酿了一个多月的波澜壮阔的南线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启开了大幕。

    首战打谁?

    确定举行淮海战役3天之后,毛泽东就明确指示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

    就在黄伯韬兵团准备西渡运河,朝徐州方向西撤之时,南京国防部却命令他等待由海州西撤的第44军。

    当44军从东海之滨赶到新安镇时,已是两天之后了。

    11月9日,黄伯韬渡过运河,但他不等待后卫的两个团过河,慌忙炸毁铁桥,破坏船只,企图阻止追击中的解放军。

    这天晚上,当黄伯韬率领4个军到达碾庄圩地区时,他认为危险已经过去,竟下令部队整顿1天。

    这延误的3天,是致命的。

    此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各路大军已悄悄对黄伯韬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我们抢渡运河,紧追、猛攻黄伯韬兵团。”85岁的老兵黄浩,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30团3营副营长。

    “到11月11日,我们就把黄伯韬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徐州东面碾庄圩为中心,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区域内。”时任华野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的秦叔谨回忆。

    激战到11月22日,陷入粮弹两缺境地的黄伯韬兵团12万人,全部被华东野战军歼灭。

    绝望之际,黄伯韬把那支冰冷的小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心…… 

    黄伯韬兵团被歼灭之后,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决心来个南北夹击,将徐州守军撤至淮河以南。

    “可惜的是,国民党军队各怀鬼胎,行动不统一的老毛病又犯了。”

    86岁的南京市政协专员王楚英,时任蒋介石另一支嫡系部队52军副参谋长,“这让毛泽东抓住了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

    拥有12万人的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在这个兵团。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4个军牢牢包围于以安徽宿县西南面双堆集为中心的区域内。

    “蒋介石派出300多架次飞机飞临双堆集地区,从空中支援黄维兵团。”92岁的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时任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但我军阵地与敌人阵地犬牙交错,交织在一起,在空中难以分辨,敌机既不敢扫射,也不敢投弹,只能在空中虚张声势而已。”

    突围无望,黄维只好重新调整部署,固守待援。蒋介石接受杜聿明的建议,由杜聿明率领徐州守军南下,先解黄维兵团之围,再一同南下。

    本想南下去解黄维兵团之围的杜聿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又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层层包围之中。

    “经过4昼夜的奋勇追击,到12月4日拂晓,我们同各友邻部队一起,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在以萧县、永城之间的陈官庄为中心的地区。”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34团团长的秦镜回忆。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展开全线攻击。

    黄伯韬兵团覆灭23天后,黄维兵团又遭全军覆没。黄维被俘。

    1949年1月6日15时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杜聿明等人四处逃窜。杜聿明因腰、腿有病,渐渐落在了后面。他企图自杀,被副官拼命拦住了。

    “在我们师卫生所驻地,杜聿明等10多人被通讯员樊正国、崔雪云捉住了。”陈茂辉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副政委,那天正负责后方勤务的指挥工作。

    陈茂辉开始审问谎称为“军需处长”的杜聿明。

    为了给他一个坦白的机会,陈茂辉叫人带他到一间小磨房去,还给他烧了一点马肉和马肝。

    黄昏时分,在广场的俘虏群中突然轻声传开来一个消息:“总司令死了!总司令死了!”

    “我过去一看,原来,这位‘军需处长’趁看守哨兵小便的时候,拿一块小石头敲破了自己的额角。”陈茂辉回忆,他把自己弄得满脸是血,躺在地上装死。

    “就在这时,敌军工作部门给我送来一张照片,跟面前这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陈茂辉回忆,“我再到卫生所去看那位‘军需处长’。”

    陈茂辉笑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没精打采地说:“你们都知道了,何必再问呢?”

    “我再一次看了一眼手中照片的背面。”陈茂辉回忆,“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战争罪犯杜聿明。”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解放。

    平津战役:古都北平完好无损回到人民手中

    就在淮海战役还在进行之中时,平津战役就已打响。

    此时,全国军事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地的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夹击,在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傅作义将其50余万部队部署在东起河北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这个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傅作义虽定下了固守北平、天津的方针,但又有随时南撤或西逃的企图。”王辅一说。

    为确保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毛泽东指示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来不及休整的东北野战军84万大军,日夜兼程,向关内急驰!

    1948年11月中旬,在徐州刘峙集团已被分割,黄伯韬兵团即将被歼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军委为防止蒋介石将平津地区之守军南撤,加强其长江防线,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并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

    100多万解放军向傅作义集团发起进攻。根据毛泽东提出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方针,至12月21日,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

    傅作义为东逃西撤而精心布下的一字长蛇阵,已被腰斩为5段。他明白,自己已陷入欲收不能、欲逃无路的绝境。

    此时,让傅作义彻底放弃抵抗意志有两个关键:第一是能否围歼新保安的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第二就是能否顺利攻克天津。

    12月22日晨,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新保安发起总攻,仅仅10个小时,傅作义起家部队第35军全军覆灭,军长郭景云自杀。

    天津,成为傅作义固守信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天津号称“天津卫”,是北平的门户,日军占领期间构筑了大量工事。当东北野战军逼近天津时,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将外围防御阵地前1000米以内的树林、房屋清除,并布下了4万颗地雷,同时还在市内构筑了380多座大碉堡。陈长捷骄傲地将天津防御称为“固若金汤”!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天津战役前线司令员刘亚楼下令向天津发起总攻!

    “谁也没想到,陈长捷的‘固若金汤’,竟然被我们29个小时就攻克了。”今年96岁的吴瑞山,时任攻城部队东北野战军8纵135师副师长。

    吴瑞山所部403团1营1连仅用三分钟,就将红旗插上了民权门。就在敌人的防御被撕开缺口的一刹那,惊恐万状的敌人发疯似地反扑过来,“子弹和炮弹像下暴雨一样压向民权门”。

    吴瑞山亲率404团冲入敌阵。1月15日5时,404团3营7连战士詹德文高举红旗冲上金汤桥。至此,天津城的第一个缺口民权门被打开,解放军各路攻城部队从这个缺口蜂拥而入。

    15日中午,东、西、南三路大军在耀华中学胜利会师。随后,各路攻城部队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部队,至15时,天津战役结束。陈长捷被活捉!

    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25万人陷入了解放军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文化古城,决定继续进行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进行接管;同时,亦训令部队作好强攻的准备。

    干戈化玉帛。终于,傅作义顺应历史潮流,走上了和平的正确道路——率领25万人宣布起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城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一夜之间换了新颜。

    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解放了华北绝大部分土地。

    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