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疆: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有243万农牧民摆脱贫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日电(记者赵春晖)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扶贫方式的改变使天山南北农牧区贫困人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又有243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统计,截至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3200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6倍;同时,新疆贫困人口也由532万减少到285万。其中,进入新世纪后,累计有243万农牧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扶贫是治疗“穷病”必要的方式,但以往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治标不治本。为了拔掉“病根”,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新疆开出的“药方”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坚持产业化扶贫、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开发式扶贫模式,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依托独特的光热资源,新疆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北疆三大林果基地,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形成900多万亩的林果基地,为大规模实施新疆林果工业化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业收入已占到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新疆农民增收和脱贫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政府的扶持下,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外向型设施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草原,到最南面的帕米尔高原,上万座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包括反季节蔬菜在内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各国。近年来不断壮大的“白色产业”,也成为新疆农民摆脱贫困的可靠资源,在新疆摘拾棉花的贫困农民每年可获得超过10亿元的收入。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资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让近百万各族牧民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他们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已形成行政村规模的移民搬迁点120多处,累计有10多万贫困农牧民从高原、深山迁到绿洲、平原,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新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也是新疆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为尽快改变这三个地州农民的贫困状态,仅去年以来,中央财政就投入40亿元,扶持当地经济发展,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为促进农民增收,早日告别贫困,近两年来,新疆各地特别是南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市大规模开展对少数民族农民的技能培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农民有组织地前往东部省市。短短几年时间,“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进式就业”的培训模式在新疆各地推广开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从体能型向技能型、从短期工向长期工转变的特点。

    “走出一个人,挣回一笔钱,省下一口粮,富裕一家人,影响几代人”的变化正在引导新疆农民走上富裕路。近两年,新疆每年150万人次参与劳务创收,仅今年一季度就有3.5万人次踏上了赴内地打工之路,实现了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大幅增加。

 
 
 相关链接
· 新疆举办大型国庆文艺晚会展现新疆巨大发展变化
· 新疆学子天津庆佳节
· 新疆各界人士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 新疆各界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