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面对诺贝尔奖:我国科技界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18日   来源:科技日报

    每年10月,当瑞典皇家科学院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都会勾起一些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本文仅指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很多人都企盼着奇迹的产生:就是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能摘得诺贝尔奖桂冠。这种奇迹能产生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化学研究为例,指出这种奇迹估计近期内不会产生。

    王东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有机化学。进入21世纪后,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1年,不对称合成方面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2005年,金属有机方面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王东说,这几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而有关的研究工作都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获奖早已是众望所归。

    王东分析了诺贝尔奖颁发的特点,认为诺贝尔奖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主要奖励个人,而不是奖励一个团队或集体;二是奖励在基础研究领域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一般是由获奖者当年取得初步成果后,国际上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响应,继续扩展研究,从而对基础和应用科学做出极大的贡献;三是就获奖成果而言,奖励具有滞后性,从发表原始结果的论文到获诺贝尔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像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先生被称为“光纤之父”,他发表的那篇具有突破意义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距今已过40年。

    据此三个特点,王东分析了目前中国科技界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不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但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还缺乏那些具有重大突破性、影响整个领域发展的研究成果,至少从表象上还没有看到受到国际科技界公认的,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成果。

    王东坦率地表示,科研评价体系起着导向的作用。提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首先应解决评价体系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有用”或“没用”、“好”或“差”,发表论文的“多”或“少”来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当然,许多发达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没有彻底解决,也还有很多问题。但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更不完善。我国科技界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我们应该力戒“浮燥”之风,踏实努力地奋斗,让更多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我国本土萌芽、开花和结果。(记者 李大庆)

 
 
 相关链接
· 诺贝尔奖得主斯科尔斯:中国不应为金融危机买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