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量再创新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亮点纷呈

    新华社南宁10月24日电(记者王军伟、刘晓莉、缪小娟)记者从24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届“两会”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合作机制等方面呈现了五大亮点。

    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武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建成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本届“两会”取得五大亮点:

    一是商品贸易成交量再创新高。截至10月24日16时,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8%。东盟国家贸易成交额与去年基本持平,订单数大幅增加。

    二是投资合作更富实效。本届“两会”举行了44场投资推介活动,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9%;国内经济合作项目204个,总投资618.45亿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05%。

    三是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5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官、商界领袖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一体化:合作共进”的主题开展了交流。

    四是会期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内容丰富,扩大了多领域合作,彰显了“南宁渠道”的作用。海关论坛通过了《南宁倡议》,促进了贸易便利化;金融论坛通过了《共同宣言》,加强了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并提出了新的机制安排;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达成了《南宁共识》,共同构筑东盟“10+1”与泛珠“9+2”叠加双边交流平台。

    五是展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本届“两会”继续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到会采访的记者比往年又有增加,达到171家、共计1419名记者,比去年增加73名。其中,国外媒体67家、共计103名记者(含东盟媒体记者77人);港澳台地区媒体13家、共计42名记者。

向新的目标迈进
——写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闭幕之际

    新华社南宁10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忠发、吴小康)为期5天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24日在绿城南宁落下帷幕。此届会议无论是参展规模、商贸活动规模还是成交金额、项目合作规模,都取得新的突破。

    博览会和峰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各国加强互利合作的强烈意愿。会展期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这个由发展中国家成立的自贸区即将建立,极大地增强了区域内国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信心。

    会展落幕了,但永久落户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即将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无限期待。

    中国-东盟博览会:舞台越来越大

    “中国-东盟博览会声名远扬。自贸区建成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将更便利,我们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遇。”马来西亚槟城进出口商公会执行秘书马宝云说。

    这个商公会是第一次组织当地企业家代表团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他们希望通过这里搭上“开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列车”。

    历经6载,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中国和东盟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互利共赢的大舞台,吸引着各国的参展商。这届博览会招商招展规模再创新高:参展企业2450家,比上届增长16.7%;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8%;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9%……

    另外,区域外国家参展更加踊跃,不仅有日本、法国、韩国等历届参展的国家,匈牙利、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也首次参展。

    博览会规模的逐年扩大反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更多东盟国家企业从中受惠。

    越南商人黄一帆已连续参加了五届博览会,其间她的红木进出口公司出口中国的贸易额“翻了三番”,光这次博览会就签订了至少600多万元人民币的合同。

    “这个博览会将会成为更大的舞台,下届我肯定还会来。”黄一帆说。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深化合作中稳步推进

    再过不到70天,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正式亮相。这个包含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的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国家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市场将实质性开放。

    从中国提出建立自贸区的建议开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进程逐步推进。过去一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没能阻滞自贸区建设的步伐。

    今年前9个月,双边贸易额接近1500亿美元,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切,源自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致力于打破贸易壁垒、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

    实际上,中国和东盟在破除贸易壁垒、推进自贸区建设方面收到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7月,中国从东盟进口货物受惠于自贸区的货单数同比增长45%,金额增长35%;中国向东盟出口货物受惠于自贸区的货单数同比增长40%,金额增长23%。

    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南宁倡议》、《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金融合作《共同宣言》等一系列文件,表达了双方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强烈意愿。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将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经济技术交流和各国的共同发展,并将惠及世界经济。

    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已经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家住广西南宁市的张阿姨说:“现在很多进口水果便宜了,以前泰国的榴莲和山竹都要30多块钱一公斤,现在10多块钱就能买到。”

    从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水果贸易逐渐实现零关税,这些物美价廉的“洋水果”摆上了南宁市民的餐桌。

    “自贸区时代”:向新的目标迈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站在“自贸区时代”的新起点上,中国和东盟国家将迎来越来越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条件。根据中国和东盟签署的协议,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为双方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现在正是我们携手合作的最佳时机。目前中国在越南的投资只有25亿美元,10年后会不止这个数字,肯定有十倍、几十倍的增长。”越南常务副总理阮生雄说。

    马来西亚制造商联盟会长马苏尔看到了发展双边贸易的巨大潜力。“目前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贸易比较狭窄,马来西亚出口中国的产品67%为电器和棕榈油,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65%为电子、机械、家用电器和零配件等。显然,在这些产品之外我们可以拓展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面向未来,双方还应继续积极落实此前签署的自贸区各项协议,尽快考虑共同市场建设,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只要我们把握好时机,根据本国优势进行调整和合作,就一定能赢得未来的共赢发展。”泰国泰中商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洪钧涛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马飚23日参观考察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
· 信心·力量·希望-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看经济走向
· 孙大伟:强化对中国-东盟博览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合作抓机遇
· 高虎城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海关与商界合作论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