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张辛欣、刘羊旸)曾经黄土漫天的大地现在绿意盎然,昔日贫瘠的山坡种满了茂盛的果树……这是记者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还林10周年记者行在河北省临城县看到的。退耕还林近10年来,河北省共完成造林任务2607万亩,为京津地区建立起一道密实的生态屏障,同时也为山区人民开拓了一条绿色的致富道路。
打造京津地区生态屏障
“过去一刮风,黄土望不到边,嘴里、耳朵里全是沙子。现在干净多了!”河北省临城县村民王振江感慨到。
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与1999年相比减少604.4万亩,沙化土地减少143.9万亩,是全国沙化土地减少最明显的4个省份之一,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增加9.14%。河北省用近10年时间,为京津地区打造一条绿色的生态屏障。
据了解,河北承担着北京市81%、天津市93.7%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是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水源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的生态建设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
“河北的北部,尤其是张家口、承德紧靠北京,是我们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白顺江介绍。同时,河北在冀东、冀中、冀西、冀南四大沙区完成造林300余万亩,增加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050万亩,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
除了地域上的倾斜,在选择树种上,河北省在退耕地上大量种植防风阻沙能力强的纯生态林和兼用树种,如核桃、板栗等。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显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8年围场、平山等22个监测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8%;年均总降水量501.8毫米,比上年增加8.7%;境内主要河流泥沙含量9.29公斤/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
构建百姓“绿色银行”
看着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林农胡富军喜上眉梢。胡富军是河北省邢台市围场村的村民。2002年起,他把家里的20亩退耕地种上苹果树。“这些都是次耕地,以前种玉米1亩地收入才400来块钱,改种苹果以后,每亩地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这可真是我家的摇钱树啊!”胡富军激动地说。
围场村像胡富军一样的村民有1530人,2002年承担退耕还林任务以来,围场村对不同树种的栽植区域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发展薄皮核桃、苹果、板栗等树种。目前,该村已完成绿化1.2万亩,其中经济林树种7000亩,2008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3898元,是河北省靠林果实现小康的典型村。
围场村的变化是河北省发展林果经济、为退耕百姓谋划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真实写照。目前,河北省累计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5.4亿元,退耕农民户均受益3786元。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共发展干鲜果品基地560万亩,林板(纸)原料林基地500多万亩,饲料林420万亩,林草间作面积210万亩,年收益86亿元。其中,承德市有264个村靠林果收入实现小康,农村人均林果收入超过2000元,比工程实施前增加2至3倍。昔日贫瘠的退耕地现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推动民营林业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林业管理体制,推进了民营林业的发展。公司造林、大户造林、联户连片造林成为退耕造林的主要模式。据统计,河北省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15万户,完成造林420万亩,吸引社会投资达25亿元。
河北省乔家庄村就是联户连片造林的典型村。村支书乔二民告诉记者,乔家庄村的1200亩退耕地都是次耕地,粮食产量很低。由于收入微薄,退耕起初,农民并不重视,认为种粮都没啥收益,小小的果苗还能赚钱?于是,村里花钱先把地收回来,统一栽种、管理、销售。同时,感兴趣的村民可通过入会、交会费的形式参与进来。
种植果林后,退耕地每亩毛收入1500元,栽种农户也从以前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53户。“让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收益是最重要的。这样,果园才能发展壮大,退耕工作也就更好做了。”乔二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