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胡浩)记者从国家海洋局27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中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已圆满完成21航次的第一、第二航段设计任务,并在大洋考察中实现了多项科技突破,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资料。
据“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一、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马维林介绍,自2009年7月18日从广州出发后,“大洋一号”已航行15000海里。在此期间,“大洋一号”实现了多项科技突破,其中包括首次成功实施深海声学深拖调查、首次取得高精度海底地形和浅地层资料、首次发现两类海山浅埋藏型成矿结壳、首次实现光缆浅钻取样。
马维林说,声学深拖调查在海底5000多米的位置利用声学设备对海底进行探测,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微型地貌和浅剖数据,这为研究海底资源分布规律、微地形地貌特征等提供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资料。
深海声学深拖调查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声学深拖设备首次成功应用于大洋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大洋精细地形调查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先进的深海声学深拖设备研制能力。
他介绍,“大洋一号”船先后在西太平洋目标海山区和中国多金属合同区内展开了地质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环境项目等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富钴结壳资源、海山生物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小尺度分布规律及相关的环境特征,为选定具有商业开采前景的矿址提供了基础资料。
本次航行是“大洋一号”执行的第21航次海洋科考任务,该航次计划航行318天,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航程近3.5万海里。来自国内外33家单位的300多人参加海上调查。
我国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发现东太平洋海底“黑烟囱”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胡浩)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海底发现罕见巨大“黑烟囱”并成功取样,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27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于10月23日使用“海龙2号”太平洋赤道附近洋中脊扩张中心,找到高26米、直径约4.5米的巨大“黑烟囱”,并用五功能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公斤“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顺利置放在样品框中带回科考船进行研究。
海底“黑烟囱”是指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因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而得名。海底热液活动区被视为海洋科学近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寻找海底“黑烟囱”并对硫化物进行分析,也是“大洋一号”科考的重要任务。
据介绍,“海龙2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高约3.8米,长宽均为1.8米左右,能最大提取250公斤的物品,是我国目前仅有的能在3500米水深、海底高温和复杂地形的特殊环境下开展海洋调查和作业的最高精技术装备。
“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一和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马维林介绍,“大洋一号”科考船于7月18日从广州出发,已完成第一、第二航段,目前正在执行第三航段任务。使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海底热硫化物调查是第三航段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