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褚晓亮)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超过30%,就业水平创出1281万人的历史最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省超过80%的人群……这些数据如同一颗颗饱满的果实,结在吉林省发展振兴的参天大树上。几年来,吉林省在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的同时,注重以发展促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的果实。
捧出“安居乐业”的民生硕果
从群众最渴盼的事情做起,培育最解渴的民生之果。吉林省在民生工作中,紧紧围绕实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以保证群众安居乐业为重点目标,突出解决群众的住房、就业等生活难题。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人们对在棚户区居住生活的形象概括。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存在大面积的棚户区住户,很多居民几代人挤在斗室之内,居住条件非常艰苦。2006年以来,吉林省启动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拉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序幕。到去年末,共改造城市棚户区3605万平方米,有55万户、170万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今年还将改造435万平方米。
大规模、大力度的棚户区改造让棚户区生活渐渐成为历史记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过去,靴子是棚户区内人们出行的必需品,而如今记者在吉林省采访时发现,很多搬进新楼的居民都把靴子洗刷干净收藏起来,他们戏称为“挂靴”。
在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吉林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林业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实施“五路安居”工程的省份。其中,农村泥草房改造,计划利用5年时间改造74万户,目前已改造31万户。
针对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多这一突出的就业难题,吉林省转变就业思路,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近年来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0万人,去年达到5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全社会从业人员1281万人,为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为全年计划的92%。为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吉林省由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在岗人数已超过10万人。
财政投入的阳光雨露滋润民生之果
张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曙光村的农民,因车祸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欠债7万多元。一家三口原来挤住在仅36平方米低矮破旧的泥草房里。在财政补贴的帮助下,张忠如今住进了6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他享受的低保金也逐年增加,日子越来越有盼头。“2006年低保金是240元,2007年是360元,2008年是540元,今年是840元。”张忠高兴地说。
张忠生活的变化缘于吉林省近年来在民生方面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吉林省在推进民生工作中,坚持以发展促民生的思路,用发展成果改善民生。坚持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实际新增财力超过这一标准。近三年来,全省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1.2%。这些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甘甜的民生之果,让群众每年都能实实在在地看到新的变化,得到新的实惠。
在财政投入的支持下,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养老保险制度从国有企业职工拓展到全部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参保人数达540万人。今年又将5.8万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2007年吉林省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国家唯一的全省城市试点省份。
通过加大民生投入,一系列民生欠账也得以还清。由于历史原因,1993年-2004年吉林省共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24.28亿元,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全部解决,目前已补发18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吉林省还决定从今年起计划投入2.72亿元,用两年时间全面建立乡镇中学物理、生化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彻底结束农村学生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历史。
构建长效机制让民生之果常熟
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改造城市棚户区及危旧房600万平方米……翻开今年吉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承诺今年重点解决的八项民生工程格外引人注目,这八件实事都是围绕就业、城乡低保、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具体部署。
为了让民生的果实年年获得丰收,吉林省开始探索建立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民生实事承诺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八件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民生实事,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这一做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民生八件”,吉林省已坚持了多年。“这些民生实事,都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办好这些民生实事,是吉林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一位省领导这样说。
为了让民生实事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吉林省还建立了对民生工作严格的责任体系、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年底,将由省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以及新闻记者参与民生实事的考核验收,并将重点对“民生八件”的完成情况面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