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胡浩、吴晶晶)记者日前在走访中国科学院时获悉,中科院加快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在人口健康与医药、战略生物资源、现代农业科学和工业生物技术等四大领域研究中,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成果已投入应用阶段。
据介绍,针对我国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的国家需求,中科院从基因组科学、蛋白质科学、重大疾病机理、重大传染病与新生传染病防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认知与心理科学、营养科学、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由中科院研发、转让并在市场上销售的药物达120种,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新药。在SARS防控中,中科院完成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开发了早期、快速诊断试剂盒,解析出系列病毒蛋白质结构。
中科院组织编研的《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志书,建立了植物物种覆盖较全面的国家科学植物园体系。由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功建立的天鹅洲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和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繁殖群体,是世界上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唯一成功范例。
在现代农业科学领域,中科院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调控机理、作物基因组以及动物遗传进化等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产养殖和生物农药等方面也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转化。杂交培育出的小麦“小偃6号”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40亿公斤。京秀、北玫等20多个抗寒、抗病酿酒葡萄新品种已经推广70多万亩,年创效益40亿元。“大连1号”杂交鲍成为国家级新品种,年产1.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0亿元,“中科红”海湾扇贝产量占我国扇贝养殖产量的70%。
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科院通过承担国家项目和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与国际国内多个企业、大学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如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上海木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所与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据了解,中科院开发的垃圾综合处理技术通过合作实施产业化后,完成了每天400吨至5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中科院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胡浩、顾瑞珍)记者日前在走访中国科学院时获悉,建院60年来,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加强国际合作战略布局,创新合作模式,国际合作得到迅速发展。
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对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国际合作从一般的人员交流发展到双方共同酝酿合作项目;从项目合作进而实行共建联合研究机构;从单方受益逐渐过渡到合作方双赢或共赢的局面。
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中科院梳理了国际合作思路,明确了国际合作政策及重点科技领域,坚持以发展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促进与国外重要国立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跨国企业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努力引入新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管理理念,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
按照从“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到“所级合作、共建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基地与创新团队”的新合作模式,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采取国际化的管理和评估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择优聘用优秀青年科学家担任组长,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1997年,中科院与法国合作,成立我国与法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
在坚持“引进来”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同时,中科院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新途径。 2007年12月,中科院和新加坡媒体发展局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国——新加坡数字媒体研究院”(CSIDM)。这些联合研究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吸收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成功经验,促进中科院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积极支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进行国际合作,中科院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开展了一批国际科学计划,对于基础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改建,合肥托卡马克装置的升级,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等都广泛引入了国际合作,中外科学家联合解决关键性技术难点。
此外,中科院参与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加强引进与培养优秀科技创新骨干和青年人才,积极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并大力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中科院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胡浩、顾瑞珍)记者日前在走访中国科学院时获悉,建院60年来,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加强国际合作战略布局,创新合作模式,国际合作得到迅速发展。
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对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国际合作从一般的人员交流发展到双方共同酝酿合作项目;从项目合作进而实行共建联合研究机构;从单方受益逐渐过渡到合作方双赢或共赢的局面。
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中科院梳理了国际合作思路,明确了国际合作政策及重点科技领域,坚持以发展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促进与国外重要国立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跨国企业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努力引入新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管理理念,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
按照从“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到“所级合作、共建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基地与创新团队”的新合作模式,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采取国际化的管理和评估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择优聘用优秀青年科学家担任组长,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1997年,中科院与法国合作,成立我国与法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
在坚持“引进来”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同时,中科院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新途径。 2007年12月,中科院和新加坡媒体发展局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国——新加坡数字媒体研究院”(CSIDM)。这些联合研究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吸收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成功经验,促进中科院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积极支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进行国际合作,中科院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开展了一批国际科学计划,对于基础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改建,合肥托卡马克装置的升级,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等都广泛引入了国际合作,中外科学家联合解决关键性技术难点。
此外,中科院参与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加强引进与培养优秀科技创新骨干和青年人才,积极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并大力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