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尚须纵深发力
新华社兰州11月5日电(记者 齐中熙、安蓓、储国强、连振祥)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一年来,我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全年“保八”已无悬念。记者最近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但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还须向纵深发力。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还不稳固,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记者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区调研时注意到,相当部分企业虽然近来进出口有所好转,但尚未恢复元气。在努力稳定外需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还要立足于扩大内需。
从内部环境看,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在一段时期内仍会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存在着投资和消费结构比例失衡、消费偏低,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还须加快并不断完善一些深层次改革。
前三季度,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回稳向好的首要原因;消费贡献则达4个百分点。记者调研发现,通过家电、汽车下乡等政策,各地消费市场已经启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马力”仍显不足。
记者在甘肃了解到,当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比例大致为7:3,其他各省乃至全国,虽有所不同,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均远远大于消费。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情形恰好相反,消费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而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不够健全是目前制约我国消费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改变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现象,真正把扩内需的潜力转变为保增长的动力,就要继续深化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加向个人倾斜。必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并不断完善社保、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只有如此,百姓才能有钱花、敢花钱,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
同时,要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增加经济的内在活力。需要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便,多向中小企业倾斜,让这些企业生存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增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
目前,我国注册中小企业近千万户,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税收占50%,提供的劳动就业占80%。中小企业的成长,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日子好过了,民间投资才能有效得以启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加活跃,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有更加充沛的动力。
应对金融危机一周年 “一揽子计划”回眸与展望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韩冰、储国强)11月5日,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一周年。
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盘点和展望。
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一揽子经济刺激实施一周年
11月5日,是中国经济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今,一揽子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成效怎样?新华社近日组织“经济调研小分队”分赴东、中、西部地区,入企业、进市场、访农村、听民声,发回来自一线的最新调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