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化蛹成蝶气象新——各地行业企业结构调整扫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把简单做到极致”
——比亚迪在结构调整中保持领先的“绝招”

    新华社广州11月6日电(记者 车晓蕙、韩洁、王敏)

    2008年底,当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9年汽车产量规划将比上一年翻一番,达到40万辆时,人们对汽车行业这个新兵的美好愿望并不当真,许多人将之视为“妄言”。

    然而,事实证明,比亚迪没有食言。当包括F3在内的比亚迪多款车型今年相继进入“万辆俱乐部”时,比亚迪对完成全年销售计划已成竹在胸。截至今年10月,这家企业已销售汽车34万辆,目前仍以每月4万辆的销量继续增长。

    在金融危机寒意逼人,许多汽车厂商都在限产调整之际,比亚迪仍对前景充满信心,除了对市场独特的把握之外,还来源于比亚迪自主创新和研发实力的底气。

    新华社经济形势调研小分队5日来到深圳龙岗区的比亚迪汽车制造基地,记者看到,一拨拨前来洽谈参观的国内外客商在比亚迪博物馆进进出出,一辆辆运输大卡车在排队等候提车装货,各种新款汽车在其专属高环跑道上呼啸而过接受各种试验,无处不显示着这个民族汽车制造企业的活力和秩序。

    “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核心技术的掌握,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应对危机和任何市场挑战的法宝就是在研发和生产技术升级方面做好准备,并不断跟随调整,跟随市场,引领市场。”当记者问起比亚迪成功模式时,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均如是说。

    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是从最不起眼的小小电池做起的。从1995年创立,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比亚迪如今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其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把简单做到极致就是绝招”,这句话来自于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它也成为助推比亚迪取得成功的文化精髓之一。

    然而,做电池并不是比亚迪的最终目标。凭借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开发实力,比亚迪开始进军电动车电池研发,并进而做起了电动汽车的“梦想”。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目前,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产业链条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新锐品牌。

    一路调整一路领先。观察比亚迪十几年的创业之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个企业始终在调整、转型:从最初的单一的镍电池产品发展为横跨汽车、IT及电子零部件的两大产业,始终占据产业发展先机,从而保持了企业的持续活力。

    今年以来,比亚迪在汽车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扩张,汽车销售在比亚迪的总营销收入中已超过传统的电池和IT产品,占到50%以上。

    2008年12月,比亚迪自主研发的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率先上市,成为全球首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商业化电动车。上月,深圳市政府采购比亚迪百辆纯电动E6商务车,年底前深圳市民有望在全世界率先坐上纯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始终跑在前面。

    今年下半年,比亚迪还在长沙收购了三湘客车,使自己拥有了生产乘用车的牌照,目前生产线改造正在加紧进行,计划明年下半年自主研发的电动大巴车下线,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在比亚迪13万员工中,有上万名技术研发人员。比亚迪还设立了中央研究院、电子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在全国的实验室有50多个,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

    王建均说,许多企业看重产能的扩张,比亚迪更看重技术和实验。一个产品的成功,80%在设计阶段。只有这个阶段做好了,才会使产品在市场上被接受。“比亚迪创新的背后是坚持和执着,持续的投入,特别是在技术和研发上的不断投入,这是在各种市场变动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危机之中担重任——全国各地扩大内需调研记

    “昔日地震损毁,今又重生。”在忙碌的生产叶片车间现场,东汽公司副总经理肖珉说,扩大内需政策加快了厂房建设进程。“虽然大部分厂房还未彻底完工,但一些车间已提前开始生产。东汽今年逆势而上,有望实现50%的产值增长。”

    一年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及时出台一揽子计划,4万亿元强有力投资的扩内需举措“重拳出击”,在危机之中担当了保增长、保民生的重任。

    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记者近日在各地调研看到,扩内需政策在各地成效显著,一批开工的重大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内需市场显出充沛动力。

应对金融危机一周年 “一揽子计划”回眸与展望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韩冰、储国强)11月5日,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一周年。

    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盘点和展望。

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一揽子经济刺激实施一周年

    11月5日,是中国经济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今,一揽子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成效怎样?新华社近日组织“经济调研小分队”分赴东、中、西部地区,入企业、进市场、访农村、听民声,发回来自一线的最新调研报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六部门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推结构调整
· 我国工业生产实现“三级跳”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 陕西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 甘肃: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