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让这些孩子享有家庭温暖——孤残儿童问题采访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1月7日电

让这些孩子也享有家庭的温暖
——孤残儿童问题采访记

    新华社记者郭久辉、齐健、艾福梅

    家庭是孩子们的天堂。对那些各种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孩子,给他们慰藉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重新进入家庭。

    为此,我国福利机构近年来不断努力探索,通过家庭收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周末爱心妈妈等多种方式,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找回了家的亲情和温暖。

    “妈妈,妈妈,回家!”

    10月30日,在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康复中心,“妈妈”们正带着孩子们上训练课。8岁的党子建在教练的鼓励下,没有叫人搀扶,跌跌撞撞走了五六米,扑进“妈妈”郭焕英的怀抱。53岁的郭焕英轻拍着儿子的小脸夸奖:“真棒!真棒!”

    5年前,家住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旭升村的居民郭焕英,从福利院把患脑瘫下肢瘫痪的党子建带回家。当时党子建只会爬,大小便失禁,智商也比正常孩子偏低。郭焕英和老伴儿没有嫌弃他,每天换洗衣服被褥,总是让子建干干净净的。“不是为了一个月450元的寄养费,说实话,给1000块钱都没人愿意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实在是看孩子太可怜,从小没有家。”郭焕英说。

    一年后,党子建身体越来越重,还是不会走路,每天要背着、抱着,郭焕英感觉比较吃力,向福利院申请调换了身体条件稍好一点的孩子党建智。然而,每次郭焕英带着建智去福利院参加康复训练时,子建都爬着追着喊:“妈妈,妈妈,回家!”“听着孩子的喊声,心都碎了!”郭焕英说,忍受不住情感折磨,她重新领回了党子建。

    如今,郭焕英每天全部心思就是照顾两个脑瘫的病残孤儿,每顿饭都是先一口口喂饱两个孩子,再吃自己的。郭焕英的老伴支持妻子,不仅承担起一日三餐做饭的任务,为了让孩子们练习走路,他还将家里屋内四面墙壁上全部装上木制扶手,天天拉着孩子练习。

    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子建、建智两个孤残儿童不仅身体有了进步,还渐渐懂事了。虽然口齿不清,但子建明确地对记者阿姨说:“妈妈亲,爱妈妈!”

    “听着可怜的孩子叫‘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觉得有成就感。”郭焕英擦着眼泪说。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抚养有621名0岁至16岁的儿童,90%有残疾和严重疾病。院长卜会亭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是因为疾病、残疾而被遗弃。目前已有232名孩子,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重新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获得了家庭的温暖。寄养家庭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医疗、康复等方面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卜会亭说:“为那些还没有进入家庭的孩子寻找爱心妈妈和寄养家庭,是福利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模拟家庭”中现实的爱

    10月28日下午,已是深秋季节,持续阴雨天气多日,难得遇到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贵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院里,“妈妈”们推着车,领着一群孩子在空地上晒太阳。

    一个名叫莎莎的12岁小女孩见到记者显得格外高兴,一连唱了3首歌:《新年好》《点心的歌》和《世上只有妈妈好》。“每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唱完《点心的歌》就有好吃的点心。”

    “孩子们,今天晚上吃芙蓉蛋和肉丸豆腐汤好不好?”55岁的刘洪秀是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合作项目“半边天儿童中心”的职员。2008年5月,她从福利院转入刚启动的“模拟家庭”项目,成了4个孩子的“妈妈”,唱歌的莎莎是这个“模拟家庭”的大女儿。

    “孩子们最喜欢吃我做的老鸭汤和炖蹄膀。”刘洪秀说,考虑到他们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癫痫或脑瘫,吞咽功能比常人差,除了营养搭配,食物必须做得易咀嚼、易消化。

    “‘模拟家庭’正是为了关爱这些儿童的成长建立起来的。”贵阳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向辉说,虽然“儿童村”有健身活动室、舞蹈室、手工室、图书室等完备的设施,但集体养育方式造成的情感缺失是难以避免的。目前,福利院收养了420余名儿童,有230名寄养在百姓家中,而158名有各种类型残疾的儿童很难通过送养或家庭寄养方式融入社会。

    向辉说,目前像刘洪秀这样的“模拟家庭”有8个,每个家庭照顾3名到4名孩子,另外有90多名儿童进入了“半边天”的“小姐妹”“祖母育婴计划”等项目中。

    在“模拟家庭”中,男主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妈妈”们则担负起24小时照顾孩子的责任。2岁的严明路是另一位“妈妈”王利最小的“儿子”,患有脑瘫,刚来时两腿瘫软不能站立,每天在“妈妈”的护佑下练习走路,现在已经能够抓着扶手行走了。王利说:“照顾病儿的工作真的很辛苦。如果不是出于一片爱心,跟孩子产生了感情,很难坚持下来。”

    唐囡是孩子们的辅导员,学过法律和儿童心理学,2008年6月从贵阳学院毕业后,来到福利院进入“半边天”的合作项目。

    “除了组织日常活动,教孩子们做手工、绘画等,还帮那些有兴趣和天赋的儿童联系专业老师学习特长。”唐囡说,福利院很重视发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希望他们能在基本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锻炼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本领,像正常儿童一样拥有灿烂的童年。

    这里有一个孤儿大家庭

    田妮妮是银川市穆斯林孤儿院里89名孩子中的一员。见到记者时,剪着清爽妹妹头、穿着红黄相间毛衣的田妮妮小声地跟记者说了一句“阿姨好”,显得格外腼腆和拘谨。这个10岁的小姑娘已经在孤儿院生活了2年。她已经不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只是听奶奶说爸爸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遇到沙子垮塌被埋在了沙子下面。之后,田妮妮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是爷爷奶奶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她越来越吃力。

    “那时候爷爷的一个朋友问我愿不愿意到银川上学,我就说想,然后就来到这里。”田妮妮说。

    田妮妮所在的穆斯林孤儿院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是科威特国际伊斯兰慈善机构亚洲穆斯林委员会捐资建设的,专门收养回族穆斯林孤儿。

    孤儿院院长段娟介绍,孤儿院于2007年6月成立,现在的89名孩子来自宁夏各地,目前有81名孩子已经在附近的学校上学。田妮妮在兴泾镇回民三小上5年级,上学期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名。

    “我们尽力为孩子们营造家庭的感觉,尽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专门为每个年龄组的孩子配备了一名心理教师,通过游戏和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梳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段娟说。让孩子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团结协作,也是活动的重要内容。田妮妮告诉记者,她觉得孤儿院就是自己的家,有几十个兄弟姐妹,没感觉到孤独。

    “孩子们在这里所有都是免费的。久而久之,有些孩子都不懂得珍惜了。”段娟说,为了鼓励孩子们节约,孤儿院把爱心人士捐赠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以及购买的零食等全部放在超市里,明码标价,孩子们需要用孤儿院里特殊的“通用币”去购买。而这种“通用币”则是孤儿院根据孩子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给予的奖励。

    “我们还把表现最好的孩子的照片印到‘通用币’上,这被孩子们当成最高奖励。”段娟说,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和节约,而且让他们开始懂得规划。孩子必须合理规划好手中的“通用币”,否则就会没有钱买牙膏或者作业本。“这也是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的一个实践。”  

 
 
 相关链接
· 社评:国际儿童日公益活动 为了亿万张孩子的笑脸
· "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启动
· 国际儿童日的由来
· 新华社将与国内外媒体联合开展"国际儿童日"报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