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我们手中
——中国孩子与全球同龄人在交流中成长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张超文、周宁、贾楠) “交流才能化解文化的误读,沟通才会知晓彼此的心意。”刚刚从德国交流学习归来的吴加一深有感触地说。
在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像吴加一一样,或走出国门,或接待来访,与不同国家的小伙伴们共同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
如今,这些孩子当中,有的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却仍保持着当年的异国友谊。回忆起童年的经历,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交流没有国籍,交流影响未来。
出访——小脚板也要走世界
“当飞机降落在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实用,而非刻意追求奢华。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比,她简直可以称得上寒酸。”北京小朋友陆嘉文写下了他的感受。
14年前,应法国阿莫尔法中友好协会的邀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陆嘉文和其他20多名“少年大使”,远赴法国参加中法青少年交流活动。
14年后,从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的他回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仍感触颇多:“我清楚地记得,为保护古建筑,巴黎市政府对各街区的房屋建设有严格的审查规定。这让我想起了当时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我们应该向巴黎学习。”
现如今,每当法国朋友来访,陆嘉文都会带着他们来一趟“胡同游”,看看北京的特色文化。
受法国小伙伴启发,出访回国后,来自河北的孙靖怡在完成音乐课期末作业时,把自己对莫扎特一部作品的赏析文字稿存进光盘,放进亲手制作的精美纸袋中交给老师,获得了全班最高分。
她在日记中写道:“要说知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是能力, ‘有能力’才‘会学习’。”
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络部部长吴存瑜介绍,旨在增进两国青少年相互了解的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5年,来自中法两国的600多名少年儿童通过互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除此之外,通过实地参观、开展讲座、对外演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形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美国南丁格尔基金会、熊猫匈牙利宋庆龄基金会等国外民间团体也开展了长期的儿童互访交流活动。
“当不同国度的孩子们双手紧握时,国与国的未来也握在了一起,在他们的眼眸中,涌动着生机与希望。”吴存瑜说。
民宿--异国家庭里体验别样文化
20年前,面对自己的新“爸爸”、新“妈妈”、新“哥哥”和新“姐姐”,中国小朋友史丹开始了她在日本的民宿生活。
所谓“民宿”,就是出访时寄宿在当地家庭,体验不同语言、不同风俗的异国文化,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品质。
20年后,已身为人母的史丹带着自己的女儿回访日本,当拥抱两鬓斑白的日本“爸妈”时,泪水夺眶而出……
1989年以来,与史丹有着类似经历的中国儿童有300多名。总部设在日本的亚太地区福冈儿童大会组织(APCC)每年都会邀请亚太地区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聚集日本福冈,进行民宿体验。各国儿童与日本“家人”一同购物、一同做饭、一同学习、一同游玩,其乐融融。
曾经出访日本的雷雨锽回忆说,虽然那是他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和语言、文化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那次经历却让他很感动:为了尽量使远道而来的中国孩子生活得舒服,很多日本民宿家庭都专门安排了中餐。
陈智欣2008年出访日本。她在日记中写道:“每次早餐喝完牛奶,‘爸爸’‘妈妈’都要把牛奶盒拆开,用水冲洗干净后放在塑料托盘里,由专人回收后进行再利用;和‘姐姐’外出遛狗时,她总随身携带塑料袋,把狗粪带回家;‘爸爸’在外面吸烟时,腰带上别着一个拳头大小的烟灰盒,以防污染环境。点点滴滴中,我感受到日本人民的环保意识是那么强……”
据了解,截至目前,APCC已接待各国、各地区儿童大使近8000人次,参与活动的日本普通家庭达到5489个。
多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直积极参与这一项目,每年选派中国孩子参加儿童大会,希望通过民宿这一互动形式,使得不同国籍的孩子在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同时达到了交流的目的,这种细节中的交流更具实质意义,更有助于儿童成长为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
史丹说,中国的少年儿童作为和平使者,把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祝福带给邻邦,也将日本人民的情谊带回中国,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更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础。
夏令营--在实践中共筑友谊虹桥
每年8月,一群平均年龄14岁的孩子负重30多斤,以每天20公里的速度徒步行进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无论烈日、暴雨,无论山坡、沙地,他们都要亲手搭帐篷、烧火做饭……这就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中日韩青少年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间的友谊、充分发挥探险夏令营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已坚持举办这项活动16届,受益者超过2000人次。
来自中国北京的张芃几年前参加了这项活动。他回忆说,各国营员不仅要背着睡袋、手电、饭盒、衣物、洗漱用品,还要分担班组的露营、野炊用品。营员们每天以班为单位,从一个营地徒步行军到另一个营地,途中必须面对野外生存的各种考验。
来自日本的牟田和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行军中,时而狂风大作,时而瓢泼大雨,我们同甘苦、共命运,成为难分难舍的好战友。语言的障碍也挡不住我们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足以让我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特别是跟中国、韩国的小朋友同住一个帐篷,我感到国与国的距离变小了。”
韩国孩子郑载满回忆说:“野炊时,我把削完的土豆皮扔在一边正要走,一个日本女孩拉住我,摆了摆手,然后用小刀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坑,把土豆皮埋好,她的举动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环保意识’。”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研究宣传部副主任路振德说,这是一次贴近大自然的难得机会,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位营员的使命:每当休息或野炊时,他们小心地坐在草地上,生怕压坏青草和野花;临出发前,每人都手拎塑料袋,把废弃物捡拾干净,掩埋好粪便;在探险生活中,尽量不踩百灵鸟蛋……
回忆起曾经与不同国家小伙伴在一起的经历,来自中国的刘恩和说:“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有时,一些历史问题会让人们变得敏感,但对于我们来说,那些问题最终都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理想,未来就在我们手中,我要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去迎接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