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吴晶 李菲 余晓洁)山西静乐县刁儿沟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倩每天都要等待一个幸福时刻--她要把学校发的煮熟的鸡蛋慢慢剥开,再小口小口地抿着吃进去,然后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为了提高当地儿童的营养水平,这个贫困县于2006年12月底启动了“一颗鸡蛋工程”,免费为全县30所小学和7所初中的7000余名住校生每人每天提供一颗新鲜鸡蛋。
这只是中国儿童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8年6月发布的《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指出,我国自2007年在全国农村实施“两免一补”(免交学杂费、免收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以来,贫困学生在就学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健康状况也在不断改善。
正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维尼曼所评价的:中国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加强儿童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得益于儿童事业的发展,亿万中国儿童正在像王倩一样,绽放幸福的笑脸。也许,那笑脸还挂着没有擦净的泪花;也许,那笑脸的背后还有成长的烦恼。但是,从这些笑脸中,人们可以读出沁人心脾的欢乐、震撼人心的坚强、纯洁无私的友爱、阳光灿烂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微笑
10月最后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暖暖地洒进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的病房,打在明亮的镜子前,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儿身上。
小男孩儿踮着小脚,尝试用手把自己的上唇捏合起来。巡视病房的医生问他:“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我想看看,我不是‘豁嘴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这个来自四川阿坝藏区的孩子,接受了唇腭裂免费矫正手术。拆线后,男孩迫不及待地向医生要镜子。当他看到自己的样子时,平生第一次,他主动冲着别人笑了。
“常人很难体会这些孩子内心的自卑和对正常样貌的渴望。” 医院院长、整形专家韩凯说,“我们都应该贡献一份爱心,让他们的身心都不再残缺。”
中国每年有3.5万名儿童出生时患有唇腭裂,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贫困家庭。通过“明天计划”等一系列政府发起、社会参与的慈善行动,越来越多的唇腭裂患儿可以接受免费矫正手术。
每一个重新微笑的唇腭裂患儿都是中国儿童发展事业的受益者,更是中国儿童卫生健康事业的代言人。
1992年中国发布首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不断取得历史性进步: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1‰和61‰下降到2000年的32.2‰和39.7‰;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从1990年的21%下降到10%;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0%以上,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告别昔日的不幸,中国儿童正在用欢乐的笑脸告诉世界:在中国大地上,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微笑。
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希望
11月13日晚,北京,中国剧院内,全场如潮的掌声都属于台上微笑着的女孩儿张琪慧。
还有1个月就满15岁的张琪慧,静静地坐在盛开的“荷花”中央,依次用骨笛、箫、排笛、龙笛四种乐器吹奏了一曲《竹吟》。正是这支曲子让她代表湖北省380万残疾人拿到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的金奖。
“太美了,像个花仙子。”满场的观众不时发出惊叹。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吹奏长达3.6米的龙笛,这个高位截瘫的女孩儿付出了怎样数倍于常人的艰辛。
含泪带笑,张琪慧的妈妈说:“有国家的关爱,有社会的尊重,孩子很幸运,也很幸福。”
很多初次听到张琪慧演奏的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竹子怎能吹出这样美妙的“天籁之音”。张琪慧说:“我是在用充满感恩和希望的心在演奏。”
张琪慧的希望代表着中国57万孤残儿童的心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他们的成长正在获得越来越完善的保障。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67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万人。1986年至2008年,仅全国义务教育特教学校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在校生就从4.72万人发展到41.3万人。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33名盲生、6名聋生和1位手语指挥老师共同完成的表演,感动了全世界。60年来,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有国内知名的国画大师,有哈佛大学的预科生,还有享誉世界的笛子独奏家。
获得关爱和尊重,中国孤残儿童正在用坚强的笑脸告诉世界:在中国的大地上,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希望。
每个孩子都是友爱的天使
虽然时隔一年多,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学生齐晓彤仍会定期收到来自“瑞典奶奶”的问候。“瑞典奶奶”忘不了,这个不到10岁的中国女孩儿在紧急时刻的救命之恩。
2007年国庆节的最后一天,齐晓彤照例和爸爸来到居庸关长城,志愿为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提供英语帮助。突然,一阵隐隐传来的哭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见一个瑞典老奶奶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眼睛微闭,脸色很难看。而她的两个女儿因为与四周的人语言不通正急得团团转。
齐晓彤用英语问明老奶奶是心脏病复发,赶紧用爸爸的手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急救车赶来后,她又跟着老奶奶一路到了医院。从下午4点到晚上,齐晓彤一直和爸爸守在医院,不停地将检查、治疗结果翻译成英文转告给老奶奶的家人,直到老人转危为安。
老奶奶康复后,执意要对齐晓彤进行答谢。齐晓彤对她说,帮助别人是我应该做的,您的感谢我心领了。
“你是友爱的天使,我会时刻关注你的成长,每天为你祝福”--瑞典奶奶的赠言,也感动着齐晓彤。自那以后,她坚持每周末抽出一天到旅游名胜地为外国人进行免费讲解,后来还被评选为区里的奥运小使者。
“通过帮助别人,我交到了很多大朋友,他们都夸奖我们中国人热情、自信、乐观,我感到很自豪。” 齐晓彤说。
友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中国孩子正在用最真诚的笑脸,向世界传递这最美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憧憬美好的未来
每天上学、放学时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抽空就会守在校门口。她喜欢在这里,看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偶尔还会回想自己重返校园的时刻。
1992年,一场火灾使周标亮一家陷入绝境,功课很棒、担任班长的周标亮不得不辍学在家。然而,“希望工程”的援手伸向了周标亮所在学校,包括她在内的25名失学儿童在“邓小平爷爷”的5000元捐款资助下,重新背起了书包。当年,25个重返学堂的孩子在给邓爷爷的信中这样写道:盼您能听到我们琅琅的读书声。
如今,伴随着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重大举措,全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持续高涨,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个个都能上得起学,而且教育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半个月前,南宁市又有一家企业为平果县希望小学捐赠了一台电脑和一批学习用品。令周标亮难忘的是,孩子们一边向捐赠方的叔叔阿姨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向老师郑重说着自己的梦想:科学家、教师、工程师、飞行员……
“孩子们的笑脸让我感到幸福,相信他们都会为了梦想而努力。” 周标亮说。
从昨天到今天,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已今非昔比:从1949年设立“六一国际儿童节”到1991年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8年建立覆盖城乡的九年义务教育普惠制;从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到新医改方案覆盖所有儿童……一项项党和国家的关爱政策,正在为他们营造更加幸福的童年。
自2005年起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的安·维尼曼见证了中国为促进儿童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她说,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也是纪念《儿童权利公约》通过20周年的日子。中国作为签署这项公约的国家之一,正在通过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不断推动中国儿童事业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把用雨伞打出的儿童笑脸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全世界再次感受着儿童带来的欢乐与美好。
“中国儿童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维尼曼说,“我们将和中国一起,为孩子们的幸福共同努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痛并快乐成长——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生活探访
新华社合肥11月9日电(记者 马姝瑞、周相吉)深秋的一个傍晚,安徽省含山县陶厂镇童宋村一块棉花田里,12岁的女孩郑如梦身背麻袋,赶着天黑前的最后一缕光亮,小手上下翻飞地摘着棉花。渐渐地,麻袋鼓了起来,郑如梦抿了抿嘴唇转过身,翻看了一下麻袋里的“劳动成果”,又掂了掂麻袋的重量,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满意地笑了……
郑如梦是含山县2万名普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据了解,目前安徽全省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超过1000万,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和小如梦一样的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一般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友“代管”,有的甚至不得不像郑如梦一样要帮着大人干家务、干农活。好在安徽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必要的关心和爱护。
国际儿童日来临前,记者走进乡村,探访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 详细>>>
国际儿童日特稿:爱,让劫后余生的儿童更加坚强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一瞬间,灾难突如其来,一切发生了改变。
他们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伤后留下残疾,有的举家流离失所……永远无法抹去的,是深烙在脑海里的恐怖记忆。
他们还是孩子。但是,上天并不因他们弱小而格外怜悯,也不因他们无助而使其免受苦难。当灾难降临时,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必须面对各种痛苦和挑战。
这就是人生,一些灾后余生的孩子们的人生。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他们至今仍时时被噩梦惊醒。但是,他们活了下来,他们的生命呈现出不同一般的顽强。
是爱,使他们学会坚强。爱,能够缔造奇迹。灾难中,诞生了多少爱的故事。灾难后,留下多少坚强的足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