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家更要环境美—记震区农村垃圾处置及循环利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灾区重建:新家更要环境美
——记四川震区农村垃圾处置及循环利用项目

    村里有了垃圾处置设施——“夏天连苍蝇都少多了!”

    11月11日下午,是个阴雨天,在四川彭州市小渔洞镇江桥村,67岁的村民徐堯珍像往常一样,把家中的垃圾用袋子装好,投进门前的分类垃圾桶里。

    在这个灾后重建起来的新村里,村民们不仅住进了小洋楼,还拥有了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黄蓝两色的分类垃圾桶在村里的主干道上一字排开,隔十几米就有一个。每天定时定点有专人用小车将垃圾收集起来,运到村里的垃圾中转站去。每户民房前,还修了专门的排水沟收集雨水和污水。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入桶的习惯,村里不再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情形。

    谈起村里现在的环境,曾在地震中被砸断了好几根肋骨的徐尧珍表示很满意:“别的不说,夏天连苍蝇都少多了!”

    江桥村是“再造秀美山川——地震灾区农村垃圾处置及循环利用项目”的试点之一。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在重建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次生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项目旨在有效解决灾区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置问题,以改善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今年4月,该项目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的特别资助奖,并于6月23日举行了启动仪式。截至目前,除了江桥村外,项目组还在成都崇州市街子镇、德阳绵竹市遵道镇、什邡市洛水镇、绵阳江油市青莲镇等地开展了试点。

    改变陋习决非一朝一夕——下大力气进行宣传培训

    垃圾要放垃圾箱,而不是乱堆乱倒;污水要倒下水道,而不能随处一泼了事;难以降解的塑料袋、电池要分类存放……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方式,在农村推广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四川的许多农村,地震前大多是分散居住,各家守着自己的地,垃圾往往堆在门前,甚至往河滩上、马路边一倒了事。地震后,大量新村集中兴建,为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契机。为了告诉村民什么是卫生的垃圾处理方式,项目组首先组织了垃圾分类回收的现场培训。

    今年6月23日,在街子镇的双河社区,5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及项目工作人员,对5个试点乡镇的环保兼职人员及几十位村民,开展了一次现场培训,并通过图片展及发放环保图书进行宣传。

    西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羌族女孩杨苗,是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她也参加了那次现场培训。据她回忆,村民对于垃圾集中处理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所缺的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于是,她们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和画册发给大家,告诉村民,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哪些是需要分类单独处理的。“村民们其实都很支持,谁不想住在干干净净的村子里呢?”杨苗说。

    像这样的宣传培训,项目组在各个试点乡镇都进行了多次,还曾邀请过中科院和日本的专家对垃圾分类方法进行了讲解,受到普遍欢迎。

    11月11日,记者在江桥村碰到一位胡姓村民,问她是否知道垃圾分类,她马上列出了农村几种主要垃圾的不同分类:“都是外面来人教的呗!”不过,要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负责该项目在四川具体执行的省环保局宣教中心宣传科科长文韬告诉记者,在有的试点乡镇,虽然村民住进了新村,也愿意垃圾集中投放,但谁也不愿意垃圾箱设在自家门口,结果,垃圾箱放得不合理,有的地方过于集中,有的地方走很远都没有一个。为此,他们下去挨家挨户做说服工作,才调整了过来。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造——在灾区更多的乡村实施

    目前,四川省已初步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垃圾在村上收集后,运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处理,一般是填埋或焚烧。将对于垃圾如何循环再利用、生产堆肥、无害化处理,仍然需要探索。文韬告诉记者,过去分散居住时,村民家的餐厨垃圾常常用于饲养牲畜,还有的堆肥还田,虽然不太卫生,但有其利用价值。目前,项目组正计划引进一套垃圾堆肥处置设备,希望通过集中处理堆肥的方式来还田。

    在江桥村,记者见到了村里的垃圾搬运工刘家村,他每天把村里各个垃圾桶里的垃圾集中运到垃圾中转站,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这笔钱靠村里自筹。在试点的5个村,村民每家每人每月向村里交1.5元的卫生费,由村里请专人收集搬运垃圾。而这5个试点村里的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都是“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资助的,但在其他村镇,这些基础设施及人工的投入费用都需要自筹,有的地方就会碰到经费紧张的难题。

    不过,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项目的示范作用仍是很明显的。这一点,从村民对整洁环境的骄傲及邻村人的羡慕之情可以看出来。

    四川省环保局宣教中心副主任温廷认为,这个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为灾区重建遇到的垃圾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成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虽然推广的困难很多,但我对这个项目的前景非常看好。”温廷表示,下一步,项目组还将向试点村民发放1万套宣传卡片,增强村民的自觉意识,同时,加紧引进垃圾堆肥设备,辐射和推进灾区其他乡村的垃圾处置工作。(记者 叶晓楠)

 
 
 相关链接
· 四川启动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垃圾处置循环利用项目
· 汶川农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获中国青年环保最高奖
· 成都104个乡镇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