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3日电(记者 张云龙)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了解到,目前,内蒙古拥有世界第一和国内领先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多达37项,覆盖能源、农畜产品、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彰显了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担负着国家能源替代的前沿研究和实验任务。今年初,投资120多亿元、年产108万吨的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技术装置产出合格的成品油,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和同行业之最。3月底,内蒙古伊泰煤间接液化装置成功试车,后实现稳定生产,预计一期工程年产16万吨成品油。“煤制油”实现产业化,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王牌”。
依托丰富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近年来,内蒙古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煤化工项目。通辽金煤化工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套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位于包头市的神华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生产烯烃的煤化工项目,明年投产后采用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年产甲醇180万吨、烯烃60万吨、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30万吨。此外,大唐国际多伦年产4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等都是国内最大规模的项目。
在节能环保方面,内蒙古拥有的新技术也令人刮目相看。内蒙古在国内外首次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褐煤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成国内首条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线;年产700万只镍氢动力电池自动生产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氧化铝方面,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超纯煤及超纯油水煤浆项目、煤制富勒烯工艺也都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首创。
装备制造业是内蒙古近年来发展的新亮点。风力发电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不仅以超过3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稳居全国第一,而且成为这一技术的示范者。2008年,在包头成功下线的国际首创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达100%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有效地降低了我国风机造价和风力发电机场建设投资。
就在几天前,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成果——世界首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这一项目不仅能为我国的电力、石油、航天航空、船舶工业等领域提供急需的高强度、大口径、厚壁的无缝钢管,而且一举打破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此外,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能系统配套生产重型矿用车的企业,矿用车的技术水平一直保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5%以上。该公司研制生产的360吨矿用自卸汽车,填补了国内这一吨位矿用车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泰集团研制出国产第一款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自动变速器和第一款达到欧IV排放标准并随时可提升至欧V标准的乘用车柴油发动机,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填补了国内清洁发动机的空白。
农畜产品加工是内蒙古多年来保持优势的产业。伊利、蒙牛集团的规模、工艺、设备都稳居全国领先地位,鄂尔多斯集团、鹿王集团已成为羊绒加工行业中世界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领军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形成从选冶、分离、深加工、新材料到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稀土化合物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稀土深加工产品比重上升到43%。内蒙古还有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6—氨基青霉烷酸生产企业和合成麻黄素生产企业。
风正一帆顺——聚焦内蒙古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3日电(记者 吴国清、刘军)被誉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驶入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国家实施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范例,为我国西部地区树立了一个快速、科学、和谐发展的榜样。
“走进前列”的预言正在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快、大、长、好、和”的喜人景象,标志着小平同志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快——经济快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到2008年,全区经济增长2.66倍,年均增幅达17.6%,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短短的几年内,全区工业比重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实现了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才达到的工业化水平。内蒙古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我国边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
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到200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61.8亿元,由2002年全国第二十四位移至第十六位,西部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8美元,居全国第八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位。预计明年,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万亿元。
长——保持了经济增长的较长周期。创造了增速连续7年全国第一的奇迹。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9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9%左右,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近几年,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超过2万亿元,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还建起了一批支柱产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好——经济运行效益好。去年全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八位,今年1月-10月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60.5亿元,超过上年全年的总额;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由前些年的全国第二十九位、二十二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九位、十四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2000年增长37.2倍,年均增长57.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社会和谐稳定。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把促进民族团结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使内蒙古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模范自治区。
科学发展正逢其时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与8个省区交接,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区位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机遇曾一次次与内蒙古失之交臂。而今天,记者在内蒙古各地采访时感受到,这里到处在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科学发展,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在经济总量超过全区50%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金三角”地区,今年1月-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4.4%,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达3096.75亿元,占全区的51.78%;1月-10月地方财政收入达655亿元,占全区的56.5%,领跑内蒙古各地。
过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东部盟市,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0.6%,增幅高于全区1.2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东部盟市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治区“资源转换战略”也进入深层次实施。以资源换投资,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推动全区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壮大了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全区煤炭深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粮食深加工转化率为60%,肉类深加工转化率达90%。内蒙古已初步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
新型能源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内蒙古建成了世界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18万吨煤间接液化生产线,正在建设国内第一套煤制烯烃装置、世界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装置、国内最大的煤制天然气装置,加快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得到开发利用,各个草原上遍布“大风车”,全区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预计今年底将超过500万千瓦。
内蒙古近年来实施的工业重点项目中,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几十项。今年,全区对20个重大项目进行集中调度、目标责任管理,确保了续建项目不停工、竣工项目不延期、新建项目早开工。其中,包钢稀土高性能磁性材料、大唐克什克腾旗40亿立方米合成天然气、中石油呼和浩特500万吨炼油扩建等12个项目开工。全区今年确定的75个新开工工业重点项目中,1月-9月已开工61个。
各地还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提高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非资源型产业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今年1月-9月,全区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64.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3%,拉动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在优势特色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加快。
在冰天雪地中,内蒙古各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热潮阵阵扑面:吸引中国国电集团重组陷入困境的内蒙古能源公司,成立内蒙古国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整合重组东部盟市电网,成立内蒙古东部电力公司,吸引国家电网投入资金百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解决因开发带来的环境、生态、民生等问题,促进自治区煤炭业可持续发展;完善煤炭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与铁道部合作建设内蒙古东西两条高速铁路……
风正一帆顺
总结内蒙古的发展经验,最值得称道的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一直把中央科学发展的各项精神与自治区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开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内蒙古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重新认识、定位与利用好自身优势。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八个转变”,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在落实过程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被誉为“金三角”的鄂尔多斯、包头和呼和浩特迅速崛起,带动全区经济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及时出台振兴东部盟市经济的决策,支持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等盟市积极与东北三省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接,主动融入东北经济圈,借势发展,打造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
像这样的机遇,自治区还抓住了不少:利用国家扶持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政策,对19个边境地区贫困旗县进行扶贫开发;利用国家重视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内蒙古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各项生态建设项目全覆盖的省区;利用党和国家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出台多项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政策,主动谋求发展……
同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全区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争相作为,把热爱内蒙古的感情转化为建设内蒙古的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各级干部群众强区富民的创造性和自信心,全区上下集中精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保持了昂扬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精神状态,构建起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自身动力”。
自治区还注重把实施经济政策与实施社会政策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民生与形成民生保障工程长效机制相结合,保稳定与寻求长治久安之策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治区一再强调,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为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连续多年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今年办了“十件实事”、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
内蒙古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又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与更强的对手竞争”,要“跳出西部,瞄住东部沿海地区谋发展”,一个更高的标尺竖立在内蒙古干部群众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