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内蒙古自治区创造发展奇迹离不开民族团结基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记者李泽兵)成立60多年来,内蒙古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00多倍,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1947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内蒙古东部一个名叫红城的小镇诞生。60多年来,蒙、汉等各族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团结互助,亲如一家,艰苦创业,在祖国北疆千里草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创造发展奇迹的基石。长期以来,内蒙古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维护民族团结,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美丽草原呈现出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平安稳定的喜人景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96元,如今已突破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由当时的7.08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增长1000多倍;蒙古族人口由刚成立时的83万增长到现在的423.83万,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内蒙古的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又推动了经济大发展,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大发展、大团结带来的丰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从255万减少到66万,城镇和农村牧区低保人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自治区先后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从1983年开始,内蒙古已经连续26年坚持在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个人,激励了全区各族人民更加珍惜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内蒙古十分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大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担当重任,当家做主。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5.2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1.8%,超过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2%的比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历史经验让全区2400万名各族群众坚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内蒙古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各民族干部群众都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

    在内蒙古草原上,民族团结之歌犹如一曲蒙古长调,深沉而悠远,激荡人心,感人肺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内蒙古人民无私地养育了江、浙、沪地区的3000多名汉族孤儿,成为我国民族史上的一段佳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额济纳旗为支持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需要,农牧民让出最好的牧场和耕地搬出家园;“神舟”载人航天飞船一次次地从内蒙古升空、在内蒙古降落,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时代新歌。

“内蒙古奇迹”有赖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记者吴国清、刘军)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一匹令人瞩目的“经济黑马”。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局长胡敏谦在比较“内蒙古模式”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苏州模式”等区域发展模式的主导作用时认为,与其他三个地区以政府为主导发展起来不同,内蒙古的高速发展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

    记者采访发现,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在内蒙古的建立,首先得益于一道门槛的设立。在资源大规模开发之初,内蒙古就出台政策,要求除国家战略性布局的大项目外,煤炭开发项目的就地转化率不得低于50%。这道门槛划出了“依托”与“依赖”的一字之差,使得地区、企业、项目和投资人都无法单纯靠“卖资源”发展。

    同时,这道门槛也划出了内蒙古“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沿着这条路,内蒙古打造起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目前,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以上。由此,“一业独大”的依赖变成了“六业并举”的依托。

    在有效防止资源类产业对其他产业“挤出”的同时,内蒙古通过出台严格的产业政策、推进产权改革、净化市场环境、搭建投资平台等一系列手段,给作为市场主体的“鱼”提供了适宜生存、竞争和壮大的“水”,并培育起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正是这群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鱼”,构成了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的主体。

    由此,当一些地方的煤老板赛着买车、购房时,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老板则把数以百亿计的资金用于煤矿升级改造;一些地方受金融危机冲击流动性不足时,内蒙古的民间资本仍然如火如荼地投向路桥、物流、商贸、房地产;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纷纷“东南飞”时,羊绒、乳制品、生物制药、煤液化等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在内蒙古建成。

    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也见证了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目前,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61.7亿元,增长25.4%,比全部工业增速快6个百分点。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在内蒙古开始形成,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逐年降低,民间投资明显增加。今年1月-9月,内蒙古全区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到位5099.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80.3%。

 
 
 相关链接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在沪举行报告会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 丹珠昂奔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在穗巡讲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感动广东军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