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祁连水 悠悠民族情
——黑河调水十周年唱响一曲民族团结颂歌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电(记者 柴海亮)为了拯救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的额济纳居延绿洲,遏制肆虐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从2000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10年来,在藏、汉、回、裕固、蒙古等诸多民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滚滚的冰雪水从祁连山一路奔涌到居延海,不仅唱响了一曲绿色的颂歌,也唱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大漠居延:濒临消失的古丝绸之路绿洲
位于黑河下游的居延绿洲,曾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繁盛之地,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千百年来,一直靠黑河水滋养。黑河,这条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源自祁连山北麓,经青海、甘肃,一直流到内蒙古的居延绿洲,并形成两个尾闾湖——东居延海、西居延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居延地区水丰林茂。瑞典学者斯文赫定进入居延海考察时,曾用胡杨做舟,在海里撒网捕鱼。
但是,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文明的繁荣,这条内陆河日益不堪重负。尤其是位于甘肃省的黑河中游地区,由于人口迅速膨胀、灌溉面积快速增长,占用了大量的水,使泄往下游的水量日渐减少。
据观测,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位于黑河下游的内蒙古居延地区每年有4万亩胡杨、沙枣、红柳林枯死,草场植物种类由200多种减少到30余种;沿河人畜饮水筒井中,65%已经干涸或发生水量不足、水质恶化现象。水域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分别为267平方公里和35平方公里的西居延海、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
更为严重的是,生态急剧恶化的黑河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频发的主要源地之一。
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了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即在位于黑河中游的甘肃省张掖地区沿黑河干流每年分几个时间段全线封闭各取水口,集中下泄给下游,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对黑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流域治理。
拯救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人重建家园
“经过10年的实施,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达到了预期效果。”黑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李向阳说,“这是中国求解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的一次成功探索。”
10年前,家住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居延海边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爱东还在为即将移民搬迁而发愁,日益恶化的生态使祖祖辈辈生存的居延绿洲濒临消失。但今天,在草木掩映的家门口,他笑容满面地喜迎八方游客。
生态复苏的大漠胡杨林和红柳火红如霞,成为独具特色的大漠风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游客。爱东在东居延海边搭建了3个蒙古包,和妻子一起经营蒙古族特色餐饮,一年只在旅游季节经营3个月,纯收入1万多元。此外,他还放牧着200多只羊和8头牛。
“现在一切都好了!真应该感谢国家和黑河中上游的人。”38岁的爱东说,“300多年前,我们土尔扈特蒙古族祖先回迁到这里,10年前,却差一点成为生态难民。”
10年间,黑河共21次调水入东居延海,自2004年8月20日起东居延海持续保有一定水面至今,已连续5年多不干涸,目前水域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湖中芦苇摇曳,水鸟成群。
据统计,目前,额济纳旗的戈壁和沙地面积比实施调水前减少了约40平方公里;而草地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了40多平方公里;胡杨林面积由30多万亩增加到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30%,达到约70%。
胡杨林的大面积复苏,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据额济纳旗政府提供的信息,今年10月1日-8日“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期间,这个人口不足2万的边境旗(县)共接待游客12.23万人次,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
共饮黑河水 同是一家人
“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没有黑河流域管理局的精心组织协调,没有青海省和甘肃省兄弟般的支持,就没有额济纳的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河管理局副局长照日格图说,以蒙古族为主体的额济纳旗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没水的日子,也特别珍惜这个有水、有生机、有希望的日子,并对为此付出辛劳和汗水的人们心存感激。
自汉代以来,黑河流域一直是我国多民族同胞的共同家园。汉、回、藏、蒙古、裕固等民族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具有开放、整合特色的河西文化和居延文化。
2000年黑河调水实施以来,新成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的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稳步推进;甘肃省、青海省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与内蒙古共同谱写了一曲拯救生态、践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今年夏天,黑河源头的首座大型雕塑“黑河源”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建成。这一雕塑高8.6米,由龙碗(聚宝盆)、水流(如意)组成。
祁连县水务局的藏族干部才永魁说:“这座雕塑形象地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把一盆水泼出去,分给中下游地区的兄弟姐妹们用,共饮黑河水,就是一家人。”
为了涵养水源,改善黑河上游的水资源环境,国家在祁连县实施了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截至目前,已完成草地围栏封育约120万亩,沙化草地治理约35万亩,天然林围栏封育约30万亩,人工造林约6万亩。
祁连县阿柔乡草大板村的藏族牧民公保才登说,在政府号召下,他家的700多亩草场全围封起来,刚开始他不理解,因为草场上拉上铁丝网,放牧、走路都不方便。“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为了保护黑河。如果源头出了问题,中下游的老百姓‘喝’什么?”
为黑河调水作出巨大牺牲的是位于黑河中游的甘肃省张掖市。历史上,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有“金张掖”之称。现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
因为黑河调水,张掖市农民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调整种植业结构;因为黑河调水,张掖市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全面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
张掖市民杨新民是一位汉族商人,家庭资产达数百万元,但日常生活中他连淘米水都舍不得倒掉,而是用来冲厕所或浇花。他说:“我不是用不起水,而是觉得节约用水是一个公民的自觉意识,更何况是为了配合黑河调水,人人都应该自觉参与,否则这个事就不好办。”
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兰家堡村39岁的汉族农民宋克说,现在他家种地十分注意节约用水,一方面可以少缴水费,降低种地成本,更主要的是为黑河调水作贡献。“如果我们大手大脚地用水,哪有水分给下游,黑河调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