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6日电(记者王炤坤)今年以来,一则消息振奋人心,断流多年的汾河太原以上河段实现了清水复流,湿地面积增加,流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有的水源地升高16米。
国家在山西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以来,山西省整治恢复采煤区的山河生态,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加快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建设,使数百万煤矿工人和家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上千万采煤区居民又见蓝天碧水的生态景观。
太原西山矿区的万柏林生态园总面积14220亩,是“煤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成功范例。园区负责人高亮则说:“这里以前煤矸石遍地,垃圾袋满天飞。”然而眼前林草密布、亭台点缀的园林成为太原一景。高亮则说,“除获得试点政策支持外,园区项目累计获批可持续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山西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老账渐还,新账不欠”,加强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说,2007至2009年,山西省共安排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13.4亿元,用于跨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对汾河沿岸污染企业整治、源头煤矿关闭、河道疏浚、水源地涵养等工程措施的实施,汾河河道过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改善,汾河断流天数明显减少。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工程,2008年万元GDP能耗年度降幅达到了7.4%,降幅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二氧化硫净减排3.9万吨,已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山西还将采煤沉陷区和煤矿棚户区实施“捆绑”治理。大同、轩岗、古交等9个采煤沉陷矿区治理开工面积达546万平方米。经过多年努力,国有重点煤矿的“两区”治理即将画上句号,“矿工新村”在大同、太原、阳泉、长治等煤炭城市纷纷崛起。
山西省将创新煤矿监管体制实行不间断“现场巡查”
新华社太原12月6日电(记者王炤坤)记者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了解到,山西省将创新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组建上百个煤矿安全检查组,重点对山西省500多个地方煤矿进行不间断的现场巡查,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出“罚单”,及时整改到位。
之前,山西省已经为各地市和重点产煤县、非煤矿山县配备了专司安全生产的市长、县长助理,山西省要求整合重组后的煤矿全部配齐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总工程师、通风区长“六大员”。山西省将最终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
据介绍,煤矿安全检查组一般由5人组成,由熟悉煤矿生产、通风、机电、地质等专业管理人员组成,每组负责相邻的几个矿,检查组以现场检查为主,对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巡回检查。检查组被赋予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和行政处分建议权。只要发现安全隐患或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立即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甚至责令停产;还可以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直至对相关负责人提出行政处分的建议。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即将顺利收官,1000多个90万吨以上的煤矿,全部实行综合机械化生产,人员全部培训上岗。“煤炭行业集中度和生产技术的显著提升,为我们创新监管体制、推行日常监管与巡回检查相结合的新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负责人说。